1月13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最新數據,得益于“兩新”政策持續發力、汽車產業加快轉型,2024年,我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128.2萬輛和3143.6萬輛。汽車出口585.9萬輛。我國汽車產銷雙超310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銷均超1280萬輛,連續10年位居世界首位。
“兩新”政策加力擴圍 汽車產業交出亮眼成績單
能在年銷售3000萬輛的高位平臺上,實現4.5%的銷量增長,最終站穩3100萬輛的新臺階,2024年汽車產業交出的這份亮眼答卷,含金量十足。
——汽車產銷總量連續16年穩居全球第一。2024年,我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128.2萬輛和3143.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7%和4.5%。其中,汽車國內銷量2557.7萬輛,同比增長1.6%,消費潛力不斷釋放。
——新能源汽車延續高增長態勢。自2021年以來,我國新能源汽車走出一條昂揚向上的發展曲線,年產銷增速連續4年超過30%。2024年,新能源汽車年產銷首次跨越1000萬輛大關,分別完成1288.8萬輛和1286.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4.4%和35.5%。新能源新車占汽車新車總銷量的比重達到40.9%,較2023年提高9.3個百分點。而在乘用車市場,新能源新車銷量占比已經連續6個月超過50%。
——汽車出口領先優勢愈發明顯。2021年以來,中國車企海外開拓持續見效,出口數量快速提升,成為拉動中國汽車產銷總量增長的重要力量。2024年,盡管外部壓力加大,我國汽車出口仍實現了19.3%的同比增長,達到585.9萬輛。其中,乘用車出口495.5萬輛,同比增長19.7%;商用車出口90.4萬輛,同比增長17.5%。新能源汽車出口128.4萬輛,同比增長6.7%。特別是長續航插電混動和增程技術產品,得到海外用戶認可,2024年,插混汽車出口29.7萬輛,同比增長1.9倍。
“2024年上半年,汽車產銷整體不旺,汽車工業經濟運行面臨庫存高、消費弱的困難,供給端和終端均呈現較大壓力。”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士華說,伴隨著“兩新”等政策持續發力、各地補貼政策落地見效、企業促銷活動熱度不減,消費活力逐漸被激發。尤其是三季度,隨著政策加力,終端呈現較好的發展態勢;四季度延續向好態勢,月度產銷呈現較高水平,全年產銷量穩中向好,穩穩站在3100萬輛臺階上。
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加速跑,實現多項突破。7月,我國新能源乘用車月度零售銷量首次超越傳統燃油車。此后,連續多月保持超越態勢。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認可度不斷提升。
壓力逐漸緩解 期待破“卷”向新
過去一年,在“真金白銀”的補貼政策下,消費者換購熱情高漲,帶動汽車等銷量增長。據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年1月8日公布的數據,2024年汽車報廢更新超過290萬輛,置換更新超過370萬輛,報廢汽車回收量達到787.2萬輛,同比增長70.7%,帶動汽車銷售額9200多億元。特別是在汽車以舊換新中,超過660萬輛老舊汽車更新為新能源車或節能型汽車,換購新能源車的比例超過60%。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名譽會長沈進軍表示,在“國補”與“地補”的基礎上,不少經銷商積極落實政策,配套推出多種促銷手段,取得顯著效果。他指出,汽車以舊換新體現了“從存量中產生增量”的宏觀經濟政策新思路,而置換更新則是以舊換新中潛力更大的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前些年我國汽車產業總體上處于后發追趕階段,產業追求的是快速向更高水平躍遷。隨著新舊動能的切換,我國歷史性地走在全球汽車產業技術變革前列,行業亟須摒棄一味追求速度與規模,轉向高質量發展。
在這個過程中,業內人士普遍呼吁,汽車行業亟須擺脫“內卷式”競爭。專家學者認為,關鍵是要實現全產業鏈的協同和可持續發展,構建起整車廠與上下游供應商、經銷商共同受益的產業生態。
在此背景下,中央政治局會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分別提出“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和“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的要求,從“防止”到“綜合整治”的表述,表明中央對這一問題的整治力度正在加大。
在這一政策的引導下,車市競爭有望走出單純降價,轉向更加健康的增長模式,加速行業提質升級。據統計,2024年8—12月,降價促銷明顯少于2—4月的頻次,四季度車市促銷趨于平穩。
曾經,20萬元被視為汽車品牌“價格天花板”;如今,從在幾十萬元站穩腳跟,到撬動百萬元級別市場,中國汽車品牌持續向價值鏈高端邁進,越來越多關鍵技術和產品實現自主可控。綠色浪潮持續涌動,“中國速度”的背后是“中國力量”。從鋰、鈷等關鍵原材料的供應,到電池、電機等核心部件的制造,再到整車的生產和銷售,我國已形成完整高效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系統。
汽車日益成為“中國制造”和“中國智造”的交匯點,智能化趨勢越發明顯。
技術驅動產業升級 增長趨勢有望延續
與汽車對話,AI“精靈”不僅能夠理解語義,還能根據語氣、語調,感受觀眾情緒……前不久,吉利在2025國際消費電子展上發布“智能汽車全域AI”技術體系。吉利汽車集團首席執行官淦家閱說,2025年,基于該體系開發的端到端語音大模型、AI數字底盤以及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等最新技術成果,將逐步在吉利新車型上應用。
如果說新能源汽車上半場競爭的焦點是電動化,那么下半場制勝的關鍵就是智能化。統計顯示,2024年,搭載L2級別以上智能輔助駕駛系統的新能源新車占比已經超過60%。2025年,隨著端到端+VLA(視覺語言動作模型)、端到端+世界模型等高階智駕方案落地,新能源汽車智能輔助駕駛將進一步發展。同時,比亞迪、廣汽埃安等品牌15萬元左右的車型配備高階智駕,智能駕駛的普及有望成為新能源汽車產銷增長的又一助推器。
隨著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發展,消費者對車輛舒適性、美觀性和實用性的需求也日益增強,推動汽車后市場成為新的消費熱土。從維修養護到改裝租賃,從周邊產品到賽事活動,各類售后服務需求不斷增加,成為比拼安全與創意的消費新賽道。
自動駕駛、飛行汽車等創新技術已經成為繼電動化之后,汽車行業增長的新引擎。中國汽車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分析認為,汽車科技創新正加速向基礎前沿轉移,亟須推進全固態電池、智能底盤、自動駕駛、大數據、飛行汽車等前瞻性、引領性技術,使其對我國鞏固擴大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優勢發揮主導作用。2025年,需要適度超前布局,系統謀劃和儲備重大科技項目,加強基礎技術研究,推動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突破前沿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瓶頸,進一步提升汽車產業核心競爭力。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的謀篇布局之年,中國經濟必將迎來更多向好向上的發展機遇。清華大學(車輛學院)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助理劉宗巍表示,2025年政策端繼續發力,特別是在以舊換新等強力政策的加持下,預計中國汽車市場整體有望保持3%左右的增長。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當前汽車行業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主要表現為: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在加深、汽車消費內生動力欠佳、行業競爭加劇、盈利持續承壓等。”陳士華分析,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財政部近日發布通知,加力擴圍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相信隨著系列政策出臺落地,政策組合效應不斷釋放,汽車市場潛力還將進一步釋放。預計2025年汽車市場將繼續呈現穩中向好發展態勢。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于武對2025年汽車產業提出了四點期待:首先,汽車產業要能夠真正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特別是消費升級的主力軍;其次,產業應在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上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第三,中國汽車產業要調整好結構再出發,創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發展環境,避免“內卷式”競爭;最后,繼續深化國際化之路,在產業鏈“出海”、生態“出海”上取得更加優異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