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山東港口威海港集裝箱吞吐量突破一百萬標箱暨二突堤圍堰工程啟動儀式在威海港青威集裝箱碼頭舉行。
隨著掛有“山東港口威海港第一百萬標箱”橫幅的集裝箱被穩穩吊裝到“新隆運86”輪上,標志著威海港2020年集裝箱吞吐量歷史性突破了百萬標箱大關。
這是山東港口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成果,是落實省委省政府推動港口一體化改革發展的重大成效,也是山東港口深化與威海市戰略合作、以港產城融合助力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兌現“三個更加”“三個滿意”的成功實踐,彰顯了山東港口一體化改革發展紅利不斷釋放,推動威海港集裝箱業務進入了規模化發展的新階段。
自去年組建以來,山東港口全面貫徹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堅持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內外聯動,緊扣港口主業高效發展,依托港口優勢放大發展,跳出港口窠臼創新發展,加快整合、融合、耦合,改革、發展、謀劃未來齊頭并進。
特別是今年應對疫情沖擊,全力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全面融入、服務新發展格局,貨物吞吐量、集裝箱吞吐量逆勢增長。
山東港口旗下各港口按照港口規劃“一盤棋”、管理服務“一張網”、資源開發“一張圖”的協同發展思路,互相支持,齊頭并進,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威海港的歷史
威海港于1918年開埠,已歷經百年滄桑。
1990年,中韓間第一條海上航線“威海-仁川”航線在威海港開通,成為威海港“集裝箱運輸”元年,當年完成箱量584標箱。
回顧歷史,威海港集裝箱運輸從無到有,用了82年;突破10萬標箱,用了14年;從10萬到50萬標箱,用了8年;從50萬到80萬標箱,用了7年。
一體化改革后,作為山東港口大家庭的重要一員,威海港借力山東港口的更高平臺和更豐富資源、網絡,與各港口握指成拳、融為一體,向航線開發、陸港造箱、港口整合、業態創新、鏈條延伸、海鐵聯運要增量。
先后增開10條航線、開通2條班列,集裝箱量同比增幅超過20%,僅用短短1年就將80萬標箱提升至100萬標箱,成為山東港口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
威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閆劍波表示:
威海港集裝箱吞吐量突破一百萬標箱,是威海市大力實施以港興市、興港強市的重大體現,進一步堅定了威海與山東港口持續深化全方位戰略合作的信心和決心。
威海市委市政府將全力以赴支持山東港口的發展,以中韓自貿區、地方經濟合作示范區產業園建設為契機,連手打造四港聯動引領區,推動港口多元化、多業態融合發展。
山東省港口集團黨委副書記、董事、總經理李奉利表示:
100萬標箱的歷史性突破及二突堤圍堰工程的啟動開啟了嶄新征程。
山東港口將充分發揮港口基礎性、樞紐性作用,搶抓RCEP協定簽署政策紅利、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等機遇,加快構建“端到端”供應鏈服務體系,把港口的樞紐作用、平臺功能發揮得更加全面、更加充分、更加有力,以國際領先的智慧綠色港、物流樞紐港、產城融合港、金融貿易港、郵輪文旅港為載體,加快建設東北亞國際航運樞紐中心,為更好地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服務“六穩”“六保”大局、服務新發展格局作出更大貢獻。
據了解,此次啟動的二突堤圍堰工程是山東港口威海港二突堤工程的子項目,總投資1.2億元,計劃建設周期兩年,完工后將用于威海港后續10萬噸級航道擴建和港池拓深,為未來山東港口威海港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和基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