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佳玲 馬日福
歲末將至,湖北港口又傳來捷報:從今年6月啟動全省港口資源整合工作以來,湖北省港口集團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發展模式要求全力推進整合工作,至今“物理整合”已全面完成,“化學融合”步履鏗鏘,港口資源整合“1+1>2”效應日益凸顯,為湖北武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三年行動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根據綜合評估,整合后的湖北省港口集團煥發出更大生機與活力,2021年港口貨物吞吐量有望突破1.05億噸,較2020年同口徑增長26.3%;集裝箱吞吐量全年有望突破175萬標箱,較2020年同口徑增長27.7%。
“物理整合”全面完成 “三個倍增”成績亮眼
“此次港口整合,不同于以往松散型戰略合作,以及同城港口整合,而是一次跨行政區域、深層次的港口資源整合!” 湖北省港口集團相關負責人這樣談道。
將時間倒回到半年前,6月30日,湖北省港口集團掛牌成立。掛牌儀式上,湖北省港口集團與襄陽、宜昌、黃石等10個市州政府及省交投集團簽訂協議,將持有的長江、漢江沿線國有港口資產劃轉到省港口集團,確定大小各類企業57個、劃轉資產16項、劃轉股權17家。自此,湖北省港口資源整合大幕正式拉開。
港口整合迎“聚變”,同時也實現了“三個倍增”,即:港口貨物吞吐能力倍增,從1億噸增長至2.05億噸;碼頭泊位數倍增,從68個增長至179個;碼頭覆蓋的通航里程倍增,從720公里增長至1545公里。
“化學融合”逐步推進 港口整合多點開花
9月開始,湖北省港口集團深入推進港口整合“后半篇”文章,在大力開拓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穩健投資運營、加強企業治理等四個方面提出了58項任務清單。截至12月中旬,48項已經完成,10項取得積極進展,在港口運營、項目啟動、企業整合、通道開辟等方面產生了深刻變化。
9月份以來,湖北省港口集團積極推進在建工程加快收尾,實現了5個現代化碼頭陸續投用,新增泊位15個,新增港口吞吐能力約3000萬噸;注重運營效率提升,一些整合新劃入的碼頭產能得到有效釋放。
不僅如此,9月底以來,一條條航線、通道的開辟,正促進更大范圍的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在沿江港口集聚、輻射、擴散。
港口整合以來,湖北省港口集團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優化資源配置,推進業務重組的市場化進程,在相鄰港口、相近業務加快形成統一的運營平臺,實現分工協作、錯位發展,化解同質化競爭,使港口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發展。
宜昌云池港歷時1個月完成1號岸橋散貨作業線施工改造,12月1日投入試運行,有效提高了散貨作業能力。
宜昌云池港的提升擴能只是湖北省港口整合后,港口潛能得到有效激發的一個縮影。此外,宜昌秭歸滾裝碼頭還實現逆勢增長,宜都港引貨回流工作取得積極成效,枝城港鐵路貨運實現“站港”深入融合,黃石海觀山碼頭保電煤供應創佳績,華中水下工程公司也成功中標三峽國際游輪碼頭水下工程。
功能定位愈發清晰 高效管理全力護航
“當前,按照科學定位、合理分工、錯位發展的原則,湖北省港口功能定位研究工作已經完成,為推進港口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基本遵循。”湖北省港口集團相關負責人談道。
據了解,在湖北省港口功能定位中,確立了以武漢港為龍頭,鄂東南、宜昌荊州港口為兩翼,漢江港口為延展的發展格局。其中,武漢港定位為長江中游集裝箱樞紐港,宜昌港定位為長江三峽翻壩轉運港,荊州港定位為煤炭鐵水聯運樞紐港,黃石港定位為大宗散雜貨集散中心,其余港口定位為支線喂給港,依此定位著力打造“1+4+N”的港口業務布局,以形成“江海聯運、水鐵聯運、水水直達、沿江捎帶、港城一體”的水運體系。
“力爭到2025年,港口貨物吞吐能力達4億噸、集裝箱吞吐能力達500萬標箱,完成貨物吞吐量3億噸、400萬標箱,占全省比重分別達60%、80%以上。”湖北省港口集團相關負責人信心滿懷地表示。(完)
圖/文來源中國新聞網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