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半年,湖北省港口集團貨物吞吐量首次突破一億噸。
12月30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該集團了解到,2021年該集團貨物吞吐量預計完成1.05億噸,同比增長16.63%,較2019年增長11.68%,兩年平均增長5.68%;集裝箱吞吐量預計完成175萬標箱,同比增長26.8%,較2019年增長28.8%,兩年平均增長13.49%。
今年6月,湖北省港口集團在武漢揭牌成立,襄陽、黃石、宜昌等湖北省內10多個市州政府以及湖北省交投集團,將持有的長江、漢江沿線國有港口資產劃轉到省港口集團。該集團成為湖北省港口資源整合運營的平臺。
該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港口功能定位工作已完成,確立了以武漢港為龍頭,鄂東南、宜昌荊州港口為兩翼,漢江港口為延展的發展格局。
其中,武漢港定位為長江中游集裝箱樞紐港,宜昌港定位為長江三峽翻壩轉運港,荊州港定位為煤炭鐵水聯運樞紐港,黃石港定位為大宗散雜貨集散中心,其余港口定位為支線喂給港,依此定位著力打造“1+4+N”的港口業務布局,以形成“江海聯運、水鐵聯運、水水直達、沿江捎帶、港城一體”的水運體系。
在湖北省港口集團成立之前,包括江蘇、山東、安徽等多個省份的港口整合已走在前。但是港口整合,并不是各個港口的簡單相加。在2015年全國多地的港口整合大幕拉開之前,全國港口行業普遍存在功能定位重合、大而不強、產能過剩、盈利下降等問題。
湖北省港口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集團正優化資源配置,推進業務重組的市場化進程,在相鄰港口、相近業務加快形成統一的運營平臺。比如,武漢港、宜昌港、荊州港的理貨業務實現一個主體運營;注冊成立漢江公司,統一管理從襄陽至武漢沿線港口企業;將阿拉山口木材產業園、咸寧公路港劃轉至湖北汽運公司,實現物流及產業園區運營一體化;將宜昌港瑞船舶公司成建制并入華航集團,打造集約化的水路運輸船隊等。
同時,該集團密集拓展省內外航線,通過“海—江—河”“鐵—公—水”模式,不斷開辟物流新通道。目前,開通了“安康——武漢 雙城同港”集裝箱鐵水聯運專列、“武漢港—濟寧港”集裝箱班輪航線、“武漢港—釜山港”直達航線等;打通“陜西—武漢—海外”的陸海貿易新通道,開辟“東北—武漢—云貴川”北糧南運散改集、鐵水聯運新線路,以及“宜昌—武漢—營口”南肥北運集裝箱鐵水聯運新通道。(作者:劉茜 編輯:張偉賢)
圖/文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