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航運業面臨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加劇,航運市場持續低迷。技術革命和創新浪潮推動智能化變革,產業轉移帶來國際船員市場格局變化,綠色環保對船舶在污染物排放上的剛性約束……這些都對船舶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積極應對挑戰、發現和把握機遇?7月11日—12日,在2019中國國際船舶技術與安全論壇上,來自國內外港航業界的近350余名嘉賓代表齊聚一堂,圍繞船舶業綠色、安全、發展,展開了富有建設性的對話和研討。
綠色環保 對船舶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當前,全球航運業正在加快向綠色可持續發展轉型,同時不確定性和風險加劇。以環保為指向的航運新規層出不窮,尤其是綠色環保對船舶在污染物排放上的剛性約束,對國際船舶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大數據、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先進技術,也給航運業發展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
記者從論壇上了解到,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船東國,雖然船舶業高速發展,但在專業技術、人才供應、管理經驗等方面仍存在短板。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中國航運業走出去的步伐越來越快,航運業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加快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成為業界普遍關注的重大課題。
2019年6月22日,全球第一艘超大型油輪VLCC智能示范船“凱征”輪獲得了中國船級社智能船及一人駕駛船級符號,并在大連交付,投入運營,開啟了全球超大型油輪智能航運新篇章。第二艘VLCC智能示范船也將于2019年8月份在大連交付投入運營。
據招商局能源運輸股份有限公司總船長兼安全總監池英員介紹,智能船舶以智能化提升總體效能,保障船舶設備運行安全,從而減少設備自身或人為因素造成的安全事故。還能降低船舶全壽期運營與維護成本,提高能效,減少燃油消耗。同時,可以降低碳排放,減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廢氣排放,使船舶更安全、經濟、環保。
隨著中國排放控制區新的國家標準的推出,以節能減排、低碳環保、高附加值和高技術含量為目標的綠色造船技術正在加速推動我國船隊轉型升級。
日新月異的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將促進未來以船舶事故數據收集和統計分析為基礎的“大數據”風險評估方法,并推動安全立法從經驗型向科學型轉變,風險事前控制對航運安全的影響將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中國船級社總裁莫鑒輝認為,嚴峻的市場環境和嚴格的立法環境對安全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需要業內同仁從更廣闊的視野全方位審視油運安全命題。
據莫鑒輝介紹,近年來,中國船級社采用“基于風險”的管理理念,從船舶安全管理、保安管理,逐漸向以人為因素管理、監控為重點的全方位風險管理擴展;在注重防止海洋污染的同時,逐漸向以節能減排為核心的能效管理延伸。
船舶智能航行 成為未來發展必然趨勢
本次論壇上,智能船舶成為眾多嘉賓演講中的高頻詞,近兩年來,智能航運成為全球航運業討論的熱點。那么智能航運發展趨勢在哪?核心要素是什么?需要解決哪些方面的技術和問題?
2018年12月,工信部、交通運輸部、國防科工局聯合發布了《智能船舶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1年)》,2019年5月,交通運輸部、中央網信辦、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聯合發布《智能航運發展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智能船舶2.0”)。由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牽頭、21個具有國內優勢的機構參加的科技部國家綜合交通和智能交通重點科技研發計劃——《基于船岸協同的船舶智能航行與控制關鍵技術》項目正在組織實施。與此同時,我國的海商法專家高度關注無人船發展,從學術角度綜合分析了所面臨的民事法律問題。
在技術開發方面,我國在船舶輔助決策、船舶智能能效管理、船隊網絡化管理等多方面的推動下,造船、航運等企業聯手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和高科技企業開展了一系列的項目研究,“大智”號、“明遠”號和“凱征”號成為中國船級社和外國船級社聯合授予世界首艘智能船舶船級符號的商船、超大型礦砂船和郵輪。招商集團、中遠海運集團、中船工業集團和中船重工集團及其所屬單位等都不同程度地參與了技術開發和成果應用示范。
記者從論壇上獲悉,智能航運是傳統航運要素與現代信息、通信、傳感和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深度融合形成的現代航運系統與新的航運業態。它包括智能船舶、智能港口、智能航保、智能航運服務和智能航運監管等多個要素。發展智能航運的核心要素是智能船舶,而智能船舶的核心是智能航行。船舶可以通過配備智能航行系統實現遙控駕駛、自動靠離泊和自主航行,同時,要實現智能航行離不開岸基支持。與傳統的岸基支持相比,未來的岸基支持既要為有人船的駕駛員提供航海保障服務,也要為無人船的智能航行系統和岸基人員提供航海保障服務。
“我們堅信以船舶智能航行為基礎的智能航運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張鷺表示,經深入研究和廣泛探討,專家列出了五項科學問題和七項關鍵技術,將全面地解決船舶智能航行與控制的核心問題。即船舶智能航行協同理論、船舶智能航行治理體系、船舶智能航行系統技術分級、船舶航行態勢表達、船舶自主避碰五項科學問題;船舶自主感知、智能避碰決策、遠程駕駛、航線智能優劃、船舶智能航行支持保障、船舶智能航行技術測試、船舶智能航行安全風險辨識七項關鍵技術。
態勢感知技術 讓航行更安全
“世界上62%的海難事故是為人為因素造成,96%的人員傷亡事故為人為因素造成,安全是航運業最大的痛點。”邁潤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邁潤智能科技公司”)董事長張兵華在論壇上表示,船舶一旦遇險,便面臨著重大的生命和財產損失,并往往伴隨著天文數字的環境污染損失。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海上船舶大型化、高速化趨勢明顯,原油、天然氣等危化品運輸不斷增多,發生重大海上事故的風險增加。盡管當前航運安全已有所改善,但頻頻發生的各類船舶事故表明,提升航運安全刻不容緩。
上海海事法院發布的“船舶碰撞案件審判與航行安全情況通報”白皮書指出,因自然環境等客觀因素造成的船舶碰撞事故已經大大降低,而如視覺盲區、船員疲勞,以及經驗不足等人為因素成為各類事故的主因。航線密布、船舶集中、部分航道與傳統漁區重疊等因素對航行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戰。
據張兵華介紹,和智能船舶1.0主要推進的方向為設備信息電子化不同,智能船舶2.0的關鍵突破方向在智能船舶態勢感知技術以及相關的通訊技術方面,這些技術的突破不僅能大幅提升航運安全,還將為我國全面掌握智能航運核心技術,建立智能航運技術標準體系和智能航運體系,為建設交通強國發揮關鍵作用。
“通訊帶寬限制是海事領域全球公認的難點。海事衛星上傳帶寬僅1M/S,看不清還成本高,真正自主駕駛的智能船舶需要在有限帶寬條件限制下,能夠‘看得清、認得出、能上傳’的可視化態勢感知系統。”張兵華表示,當前全球主流的船舶態勢感知主流的解決方案都是以雷達為基礎。雷達就像船舶的“順風耳”,可以感知目標的存在,但存在誤報漏報率高、反應速度慢、多目標跟蹤能力差,以及特殊環境下(如狹窄航道和靠泊時)視野盲區大等不足。邁潤智能科技公司以人工智能光學感知為基礎的多源感知融合解決方案,不僅是以符合人類觀察習慣的可視化解決方案,在各項技術指標上全面顛覆性超越現有的主流解決方案,比如目標識別率可高達99.99%,可同時被動感知和跟蹤高達2000個目標,感知的速度只有毫秒級別,且不受目標多少的影響而改變等,是船舶智能態勢感知的“千里眼”。
“基于這些技術優勢,邁潤智能科技公司的AI SafeMarine安全預警產品可以非常有效地解決大家比較關注的安全問題。”張兵華表示,在狹窄航道和靠泊等特殊情況下,安全預警產品可以很好解決視野盲區的問題,讓船員、引航船員、碼頭工人等對船舶周邊態勢全面掌握,一目了然,而且可以任意選擇觀測位置和角度,更加符合人的觀測習慣,從而降低各類狹窄航道碰撞和船舶撞毀碼頭設施等安全事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