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北京2022年冬奧會進入倒計時 24 天。冰雪健兒備戰進入到最后的沖刺階段。
冬奧賽場內外,來自央企的“國家隊”圍繞如期辦賽目標,高質量高標準參與冬奧會籌辦建設及服務保障工作,為辦好這場奧運盛會貢獻智慧和力量。
國家高山滑雪中心——“中交力量 智造冬奧”
北京市延慶區,長城腳下,媯水之濱的小海陀山上,國家高山滑雪中心依山而建。
從海拔2198米的山巔向下俯瞰,國家高山滑雪中心7條雪道猶如白色瀑布由山頂向山谷蜿蜒“流淌”。其中,中交一公局承建6條比賽雪道、15條技術雪道、2條拖牽雪道、2條回村雪道。
國家高山滑雪中心是國內首例國際標準的冬奧會滑雪場。奮戰萬米雪道,國家高山滑雪中心第二標段項目負責人付召坤帶領團隊肩負冬奧使命,踏上三年征途。
付召坤帶領的項目團隊肩負著國家十三五重點專項“科技冬奧”子課題研究和生態修復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使命。三年時間,項目團隊結合中交大型央企豐富的施工經驗,提出土石方均衡、亞高山草甸回鋪等許多綠色創新方案,解決許多設計和施工難題。
同時,付召坤帶領科研小組參與國家級科研課題的研究,正在編制的《高山滑雪雪道工程技術規程》將填補國內國際空白,也培養了國內第一批建設冬奧滑雪賽道的專業人才。
冬奧會期間,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將舉辦滑降、超級大回轉、大回轉、回轉等多項極具挑戰性和觀賞性的比賽項目。為保障賽事正常運行中交一公局與中交公規院聯合體負責建設延慶賽區臨時設施項目集成服務(一標段)工程,為“綠色辦奧”貢獻中交智慧。
白雪皚皚,寒風凜凜,高山、嚴寒、大風環境下,為了解決極寒天氣下的保溫供暖問題,中交公規院與此次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冬奧”重點專項課題組成員一起,在“低碳供熱保溫與通風”等關鍵技術方面開展科技創新與應用。
中交公規院負責設計的集裝箱臨時設施主要分布在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山頂出發區、山間比賽雪道、競技與競速結束區評論員席以及OBS綜合轉播區,包括集裝箱專業技術用房、普通用房、倉儲用房,集裝箱移動衛生間、無障礙衛生間,集裝箱生態處理艙等產品。
中交公規院副總經理侯斌說道:“臨時設施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建設時可根據需要定向布置,賽后再進行拆除恢復,既環保又能重復利用,這已然成為當下及未來大型賽事舉辦的發展趨勢。”
在參與制定集裝箱等臨時設施技術標準工作的基礎上,中交公規院提出“賽前技術標準——賽時運維保障——賽后可持續再利用”的冬奧集裝箱“全周期可持續”創新實施方案,利用集裝箱裝配化、模塊化的產品設計理念,對施工提質增效。
面臨項目緊張的施工工期,項目組成員積極協調溝通相關參建單位,在競技、競速結束區和OBS綜合轉播區產品落裝過程中,采取見縫插針的施工組織模式,利用產品裝配式模塊化的施工特點,高效便捷的組織方式,順利完成了全部施工任務。
中交公規院集裝箱產品負責人劉兵說道:“在冬奧比賽期間,我們將這些冬奧集裝箱租賃給冬奧會使用,賽后全部回收并進行微改造后,進入中交集團內的交旅營地、城市綜開及城市更新項目,以央企擔當助力冬奧會創造可持續冬奧遺產,實現賽后可持續再利用。”
履行社會責任,踐行央企使命。自2019年參與涉奧項目以來,中交集團積極參與冬奧會的相關工作以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為主線,參與建設了18個配套基礎設施項目。
一起向未來,期待小海陀山上再添一片動人的“中交藍”,為冬奧會順利舉辦貢獻力量。
圖文素材來源:國資小新、中國交通新聞網、中交公規院、中交一公局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