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帶飛揚,連通世界。作為本屆冬奧會北京賽區標志性場館——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宛如一顆晶瑩的水滴,折射出當今中國的科技能量和蓬勃活力。
央企建設者們合力打造“中國方案”,實現多項創新突破,讓這座冰上競賽場館“科技范兒”十足。
場館外,絲帶飛舞
遠眺“冰絲帶”,一圈圈創意光影如銀河如冰鏈,美輪美奐。
設計靈感來自冰雪運動與速度的結合,盤旋的22條“冰絲帶”象征著速度滑冰運動員高速滑進時冰刀留下的軌跡,又象征著在2022年舉辦北京冬奧會。
高低盤旋、似環繞飄舞的創意光影均由中交集團所屬中國城鄉旗下良業科技打造,通過彩釉膜的導光效果,把光導進玻璃,使燈光呈現出特殊的柔和效果。
光色方面,良業科技精選了符合國家速滑館的藝術調性,還設置了日常模式、賽事模式、慶典模式等滿足多重展示需求。
作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官方創意光影秀服務獨家供應商,良業科技始終堅持“用光講好城市故事”的理念,以“用光講好冬奧故事”的初心,全面助力北京冬奧會成功舉辦;以國際高標準的創意光影秀服務,為北京冬奧會的形象景觀增“光”添彩。
夜幕中的“冰絲帶”與眾多奧運場館串聯起璀璨夜景,共同呈現一個瑰麗炫目的光影世界,將“中國紅”、“中國剪紙”及奧林匹克元素精致傳神地呈現給全球觀眾與游客。
場館內,別有洞天
行走在“冰絲帶”內部,藍白相間的配色給人清新之感。
平整如鏡的冰面,舒適的空調除濕系統,動感的燈光照明設計彰顯“智慧場館”的精雕細琢。
“冰絲帶”是冬奧歷史上首次采用二氧化碳跨臨界制冰技術的場館,滿足了綠色、低碳、高效要求。中糧集團旗下中糧工科接到國家速滑館制冰系統的設計任務后,創造性提出了采用自然冷媒CO?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鋪設冰面的方案。該方案環保性和安全性都是最佳的,但在世界范圍內沒有先例。
二氧化碳跨臨界制冷技術在國際上有非常強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將更好促使國內冰雪行業落實綠色低碳標準,為三億人上冰雪提供可持續發展的技術基礎。
秉持“綠色辦奧”的理念,中糧工科不畏挑戰,通過二氧化碳方案論證、制冷工藝系統設計、全過程技術支持等一系列工作,完成科技部重點課題“二氧化碳跨臨界制冷系統的應用”,成功實現了近零排放。
為了解決場館內的冷熱循環問題,中糧工科完成了國內首例冷熱聯供理念(氨熱泵技術)應用,制冷系統設置有余熱回收裝置,回收熱用于冰場融冰、淋浴和餐飲以及除濕再生熱,實現冷熱聯供。
中國建研院環能科技在速滑館的建筑聲學設計上為比賽大廳及其主要附屬空間,如新聞發布廳、混合采訪區等,提供建筑聲學設計,突破了現行體育場館建筑聲學設計標準,為比賽大廳確定了合適混響時間,達到預期建筑聲學效果;完成速滑館的照明工程檢測,針對冰面反射眩光開展現場調試,提升整體照明效果。
線上 智慧示范的“數字速滑館”
歷經多年科研攻關,國家速滑館正式建成智慧場館基于“超級大腦”等技術,場館在硬件運維、服務保障方面呈現諸多科技亮點。
12月26日拍攝的國家速滑館內景 新華社記者程婷婷 攝
北京國家速滑館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李久林介紹,在工程建設階段,場館應用BIM技術、機器人技術,先后破解索網屋面、幕墻系統、制冰系統等建設難題,保障硬件設施竣工投用。而作為場館軟件建設重點,智慧系統建設也在按期推進。
“經科研攻關,目前‘冰絲帶’已經配備由北京建院和中科院軟件所聯合研發的‘超級大腦’,在接入36個系統、近10萬點實時數據后,場館做到了‘有感覺,會呼吸,有記憶,會思考’。”
基于“超級大腦”,首都信息公司和北智建公司建設出場館可視化運維系統和全域數字孿生系統,將場館運行工況生動地呈現在場館管理者面前,便于監控場館運行情況并作出決策。
北京國家速滑館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李久林(中)在“國家速滑館數字孿生操作系統”大屏前介紹建成智慧場館的相關情況。 新華社記者丁旭 攝
除服務場館管理者的智慧技術,國家速滑館已經建構“AI+AR”智能室內定位導航系統和針對速度滑冰項目的訓練體能監測管理系統,面向觀眾、管理者、教練、科研人員等群體,讓大家感受到更多科技冬奧成果。
建設體育強國,必須實現高水平的體育科技自立自強。科技賦能冬奧,一起向未來,這些新技術將為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增添無盡動力。
圖文素材來源:新華社客戶端、人民網、河青新聞網、國家速滑館、中糧集團、中國建研院、良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