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經濟工作穩字當頭,看中國建筑怎樣捕捉機遇,貢獻基建力量;如何穩中求進,梳理建筑業的發展風向標。
不懼艱險 穩步發展
中國建筑 厚積薄發
“在每一次重大任務順利完成的背后,是中國建筑業的多年積累,也是中國建筑的厚積薄發。”——中國建筑董事長、黨組書記鄭學選
城市更新,百姓安居。大江大河之上的大國建造,享譽全球的世界地標。2021年,中國建筑在世界500強的排名快速上升至第13位,全年新簽合同額突破3.5萬億元,同比增長10.3%。我國超9成的300米以上摩天大樓,四分之三的重點機場、衛星發射基地,二分之一的核電站都由中國建筑投資建設
▲冬奧會國家高山滑雪中心
▲火神山雷神山醫院
▲大興國際機場
▲北京市朝陽區CBD核心區——中國尊
鄭學選表示,這些國家重點的工程,急難險重的任務的完成,都是一個產業鏈“鏈長”在發揮作用。例如,火神山、雷神山兩座醫院的任務來得很急,中國建筑接到任務的同時,向產業鏈上游和下游都發出了邀請,全社會共同建造這兩個醫院。如果沒有平時的這種積累,很難想象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從設計到搭建,到運維,能做得這么一氣呵成。
穩中求進 促進就業
科技創新 持續強化
“在‘穩就業’方面,作為建筑行業的頭部央企,一定要按中央的要求,在穩中求進中發揮我們這種穩定器的作用?!薄袊ㄖ麻L、黨組書記鄭學選
中國建筑常年開工的項目超過1萬,項目上共有36萬名員工帶領著200萬名農民工孜孜不倦為國家基建奮斗著。2021年,中國建筑招收的應屆大學畢業生超2.8萬名,每300個畢業生里面有一個就在中建工作。
根深才能葉茂,源遠方可流長。目前,中建集團已建成5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59個省部級企業技術中心;建立31個省部級科技創新平臺、8個中建科創平臺;建成博士后工作站10個,以及其他各類科技創新平臺16家,形成了以自主創新為主導、產學研用結合的創新發展機制。一項項受人矚目的“大國重器”,正不斷推動中國建造提質增效、邁向世界領先水平。
▲國內首個智能裝配造橋機
▲中國建筑萬噸級多功能實驗系統
▲核電預埋件焊接機器人
抓住“雙碳”機遇
帶動行業轉型發展
“2022年,中國建筑還將通過低碳轉型,進一步向上下游拓展,帶領中國的建筑行業轉型發展?!薄袊ㄖ麻L、黨組書記鄭學選
鄭學選認為,在上游建筑材料、分布式能源,包括設計的規劃能力,都是可以向“雙碳”轉型的領域 。產業鏈的下端、建筑物的運維,也是可以讓中國建筑往下游走的一種機會?!半p碳”對于建筑行業轉型,可能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另外,中國建筑還會在新興領域轉型,例如中國建筑的電商平臺,可以每年帶來上萬億的采購量,在這個海量數據產生下,可以為下一步數字轉型帶來一些機遇。
正在進行的冬奧會中,中國建筑共建設27個場館及配套項目,包括冰立方、北京首都體育館等4個競賽場館,延慶冬奧村、崇禮冰雪小鎮等23個配套工程。中國建筑踐行綠色辦奧理念,巧用新工藝與場館設施,極大降低建設和運營成本,多個項目通過綠色建筑認證。
▲北京首都體育館
▲張家口崇禮冰雪小鎮
▲延慶冬奧村
中國建筑立足新發展階段,積極探索低碳發展新路徑,在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中發揮領軍作用,為建成世界科技強國貢獻中建力量。
圖文來源:國資小新、中國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