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在京開幕,2022年全國兩會正式拉開帷幕代表委員齊聚北京、共商國是。
一年來,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和諸多風險挑戰,全國上下共同努力,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年主要目標任務較好完成,“十四五”實現良好開局,我國發展又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2021年工作回顧: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8.1%;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8.1%‘’
城鎮新增就業1269萬人;
新增減稅降費超過1萬億元;
疫苗全程接種覆蓋率超過85%。
兩會期間,【企界】將聚焦交通建設領域,為大家連續帶來深度報道~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哪些內容與基建行業有關,基建央企又承擔有哪些任務與機遇,為您梳理部分要點信息,轉發收藏,一起貫徹落實!
2022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5%左右;
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全年控制在5.5%以內;
進出口保穩提質,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
能耗強度目標在“十四五”規劃期內統籌考核,并留有適當彈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
從政府工作報告看基建央企機遇:
01 強化就業優先政策
財稅、金融等政策都要圍繞就業優先實施,加大對企業穩崗擴崗的支持力度。
02 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
重點支持制造業,全面解決制造業、科研和技術服務、生態環保、電力燃氣、交通運輸等行業留抵退稅問題。增值稅留抵退稅力度顯著加大。
03 開展涉企違規收費專項整治行動,建立協同治理和聯合懲戒機制。
04 使用1000億元失業保險基金支持穩崗和培訓,加快培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急需人才。
05 加大企業創新激勵力度
加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實施力度,將科技型中小企業加計扣除比例從75%提高到100%,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實行稅收優惠,完善設備器具加速折舊、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等政策。要落實好各類創新激勵政策,以促進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培育壯大新動能。
06 積極擴大有效投資
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6400億元。政府投資更多向民生項目傾斜,加大社會民生領域補短板力度。深化投資審批制度改革,做好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對國家重大項目要實行能耗單列。
07 深化多雙邊經貿合作
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形成了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要支持企業用好優惠關稅、原產地累積等規則,擴大貿易和投資合作。
從政府工作報告看基建央企改革發展任務使命:
01 完成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任務
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加強國有資產監管,促進國企聚焦主責主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支撐和帶動能力。
02 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規劃。
實施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方案,發揮好國家實驗室和全國重點實驗室作用,推進科研院所改革,改進重大科技項目立項和管理方式。
推進國際科技合作。
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完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加大對青年科研人員支持力度。
03 加大企業創新激勵力度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持續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深化產學研用結合。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
04 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
加強原材料、關鍵零部件等供給保障,實施龍頭企業保鏈穩鏈工程,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
啟動一批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項目,促進傳統產業升級,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實施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工程。
著力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在資金、人才、孵化平臺搭建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推進質量強國建設,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
05 促進數字經濟發展
建設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推進5G規模化應用,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智慧城市、數字鄉村。
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培育壯大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數字產業,提升關鍵軟硬件技術創新和供給能力。
這是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2021年9月8日攝,無人機全景照片)。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06 積極擴大有效投資
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和“十四五”規劃,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
建設重點水利工程、綜合立體交通網、重要能源基地和設施,加快城市燃氣管道等管網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澇設施,繼續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
07 增強區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
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
發展海洋經濟。
08 全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完善落實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
支持脫貧地區發展特色產業,加強勞務協作、職業技能培訓,促進脫貧人口持續增收。
09 扎實穩妥推進農村改革發展
啟動鄉村建設行動,加強水電路氣信郵等基礎設施建設,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改廁和污水垃圾處理。
10 積極利用外資
扎實推進自貿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推動開發區改革創新,提高綜合保稅區發展水平。
2022年1月15日,廣西新年首趟西部陸海新通道年貨班列從欽州港東站駛出(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愛林 攝
11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
堅持共商共建共享,鞏固互聯互通合作基礎,穩步拓展合作新領域。
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
有序開展對外投資合作,有效防范海外風險。
12 加強生態環境綜合治理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加強固體廢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推行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
科學開展國土綠化,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保護生物多樣性,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
13 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落實碳達峰行動方案。
推動能源革命,確保能源供應,推進能源低碳轉型。
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有序減量替代,推動煤電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
推進大型風光電基地及其配套調節性電源規劃建設,提升電網對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消納能力。
推進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建設綠色制造和服務體系,推進鋼鐵、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業節能降碳。
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
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完善減污降碳激勵約束政策,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作為國民經濟壓艙石、高質量發展主力軍,基建央企將圍繞“國之大者”,更好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穩字當頭、穩中求進。
圖文素材來源:國資委官網、國資小新、新華社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