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個車頭、18節車身、384個輪子的模塊車組合,扛著重約2000噸、高83米的龐然大物在地面上平穩移動——近日,廈門港務控股集團成員單位嵩嶼碼頭內上演了“乾坤大挪移”的劇情。兩臺橋吊分別在模塊車的帶動下安全完成整機平移,并以最快速度恢復生產。據了解,如此重量等級的橋吊完成平移,在國內尚屬首例。
嵩嶼碼頭是目前福建省內唯一能同時靠泊兩艘20萬噸級超大型集裝箱船舶的碼頭。
“超大型船舶靠泊嵩嶼碼頭已成為常態。船舶大型化意味著對橋吊的作業高度要求越來越高,這兩臺未經加高的橋吊處在靠中間的位置,對服務效率有一定的影響,因此決定將其搬移,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嵩嶼碼頭工程技術部經理王偉祥介紹,橋吊是碼頭上用于船舶裝卸作業的起重機,是碼頭的“心臟”,其作業能力決定了碼頭的貨物吞吐能力,此次這兩臺橋吊的搬移,有效破解以往部分超大型集裝箱船舶超高層作業的限制,有利于提升裝卸效率,充分釋放碼頭作業能力。
兩臺相當于20幾層樓高的龐然大物能夠快速實現此次搬移,除了離不開嵩嶼碼頭技術團隊與相關單位精心組織、精準策劃,更離不開“好幫手”的鼎力支持——記者在現場注意到,參與作業的模塊車組馱著兩根特制的大型挑梁,將橋吊整個頂起來、到離地10厘米以上的高度,扛著橋吊“舉高高”,然后平穩地在碼頭場地內穿梭移動。
“這種模塊車通過多模塊組合,搭配專用挑梁,不僅能載重,還可實現場內360度行走,是目前最先進的移機技術與工藝。”王偉祥介紹,相較于以往用船舶浮吊或者另鋪軌道移機,這種方式更為安全、高效、經濟,且對碼頭生產造成的影響最小。
兩臺橋吊完成移位后,如何快速恢復生產也是一項考驗。嵩嶼碼頭信息技術部經理王少玲說,橋吊移機不僅僅是“座位”發生變化,涉及的高壓電纜、光纖等配套設施的遷移及恢復工作也尤為重要。工作人員全程守在現場,根據進度及時開展高壓電纜、高壓絕緣、光纜熔接及通信測試,同時對接集裝箱箱號圖像識別系統、智能裝卸平臺等進一步聯調,最后完成橋吊試機,以確保設備安全、快速投入生產。
廈門港務控股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兩臺橋吊完成移機后,將進一步提升嵩嶼碼頭超大型集裝箱船舶的靠泊作業能力,助力提升廈門港服務能力和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強化廈門集裝箱干線國際樞紐港的地位。
圖文來源廈門日報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