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從墨西哥瓜伊馬斯港駛來的“澤西斯”輪靠泊福建省福州港漳灣作業區10號泊位,船上裝載的4.35萬噸銅精礦是寧德四大主導產業之一銅材料產業的原材料。在港口管理部門指導下,碼頭企業和船方通力配合,克服疫情不利影響,及時將這批原材料送達生產企業。
今年以來,涉疫外貿船舶大幅增加,特別是3月以來福建發生本土疫情以及全國部分地區之間交叉輸入影響明顯,港口疫情防控和集疏運壓力劇增。福建省交通運輸廳統籌疫情防控和貨運物流保通保暢,統籌發展和安全,強化部署安排,做好“民生卷”“循環卷”“科技卷”三張答卷,切實保障港口貨運物流暢通高效、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
今年1至3月,全省沿海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1.69億噸,同比增長9%,其中集裝箱吞吐量412.46萬標箱,同比增長2%;全省水路貨運量、周轉量分別達1.27億噸、2170億噸公里,同比分別增長17.6%、23.6%。截至3月底,全省船舶運力增至1721.6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8.2%,有力支撐內外貿運輸。
保供保需 “一企一策”精準服務
全力答好疫情之下的保供保需“民生卷”,福建省港航系統充分展現了“港口擔當”。
福建省港航事業發展中心協同沿海各港口中心(局),嚴格落實省委“快、準、嚴、實、細”精準防控措施,開展外貿碼頭疫情防控“拉網式”排查,推行“非接觸式”作業;實施高風險崗位人員集中居住管理,加強引航員、一線作業人員人文關懷,穩定港口生產作業隊伍;對接協調港口、航運企業,“一企一策”提供精準服務,調動企業積極性。目前,全省沿海港口399個貨運碼頭泊位保持正常運營,有力保障物流供應鏈穩定暢通。
面對疫情,沿海各港口勠力同心,全力答好“民生卷”。本土疫情發生后,泉州港太平洋碼頭快速響應,升級港區疫情防控措施,通過作業人員封閉管理、點對點接送以及優化船舶靠離泊作業計劃、改進作業流程、“一船一議”溝通協調等措施,實現防疫有效、生產不亂。
廈門港為泉州進港的超2000輛次運輸車輛開通專門通道,對相關車輛、司機實施報備管理,安排專人匯總和審核信息,在確保疫情管控安全的前提下,優先裝卸泉州貨物,最大限度保障泉州進港物流順暢。在泉州市轄區的湄洲灣港肖厝港區,碼頭生產企業利用電話、網絡等方式,主動跟蹤了解貨主企業需求,提供現場視頻連線、代辦車輛通行證等服務,有效解決周邊石化企業等貨主因交通管控無法現場辦理業務的難題。
上海本輪疫情暴發后,福建港口全力援滬,主動對接周邊省份外貿企業,疏導分流內陸省份往上海港等區域的出口貨物,緩解周邊地區交通壓力,有效解決內陸生產企業因物流通道不暢導致的貨物出口受阻問題。福建省港口集團“一對一、點對點”服務,承接江西省運動鞋出口運輸等業務,保障企業正常、穩定生產。
疫情影響之下,進出口貨物特別是冷鏈運輸貨物在任何一個流轉環節受阻,都可能給貨主增加運輸成本。福建省港口集團主動協助冷鏈貨主改變貨物流向至廈門港,多方協調保障貨物快速接卸快速疏運,解決了貨主的燃眉之急。4月1日至15日,廈門港外貿進口凍柜完成5003標箱,同比增長21.49%,環比3月17日至31日增長20.49%。
保通保暢 優化國際國內航線網絡
4月17日,福州港務集團所屬福建東方海運“穿梭巴士”抵達寧德三沙,順利完成“福州江陰—寧德三沙”支線首航,為霞浦食品加工企業送去了110標箱生產物資。目前,福建省集裝箱“穿梭巴士”已覆蓋省內9個港區碼頭,有效促進省內港口集裝箱貨運體系高效運轉。
多渠道延伸港口觸角,多元化拓展港口業務,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福建港口努力答好這份“循環卷”。今年以來,福建港口不斷優化國際國內航線網絡,完善港口集疏運布局,新開通馬士基美西線TPX等多條國際航線以及福州江陰—安徽鄭蒲、東山—廈門—潮州等國內航線,推出江陰—肖厝—石湖、廈門—泉州等省內支線運輸服務,新增江陰港區—江西宜春海鐵聯運定點專列,拓展糧食運輸“散改集”等業務,充分利用鐵路、水路優勢推動集裝箱疏港運輸“公轉水”“公轉鐵”,確保港口集疏運體系暢通。
3月,通過水水中轉方式經福建省港口進出的大宗貨物達140.12萬噸,同比增長91.8%,其中省外103.6萬噸,同比增長86.7%;通過海鐵聯運方式進出福建省港口的集裝箱達6607標箱,同比增長29%。
快裝卸才能實現快循環,碼頭作業效率是貨物能否快速流轉的關鍵環節。福建省沿海港口碼頭不斷提升服務能力,優化資源配置,促進船舶快速靠泊、順利接卸。作為東南沿海最大的鐵礦石碼頭,湄洲灣港羅嶼碼頭發揮40萬噸級超大碼頭的規模優勢,通過統籌貨主需求和船期,強化生產調度,合理分配碼頭資源,調整班組崗位分工,“人停機不停”確保裝卸兩不誤,并針對貨物特性實時調整工藝,開啟作業“加速度”。
4月1日,在湄洲灣港羅嶼作業區9號泊位,40萬噸級巨輪“瑪嵐尼奧”輪完成滿載全卸任務,卸下來的鐵礦石通過海鐵聯運發往省內三明市及江西省,滿足當地鋼鐵企業的生產需求。當日,羅嶼作業區10號泊位也完成了10萬噸級“裕如”輪的鐵礦裝船作業。2個泊位一裝一卸,繁忙緊張又井然有序。3月,羅嶼碼頭貨物吞吐量達172.33萬噸,同比增長84.54%。
保穩保快 智能化作業安全高效
4月15日,福州港江陰港區4號、5號泊位自動化重箱堆場改建通過交工驗收,堆場面積超7萬平方米,新增設計年通過能力35.4萬標箱,投產后可大大提高集裝箱作業效率和堆存能力。
福建充分應用自動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技術,答好港口“科技卷”,為港口生產特別是疫情期間的裝卸作業提供更安全更高效的選擇。
在廈門港海潤碼頭后方的遠控中心,橋吊司機曾志東看著電腦屏幕、手握操作手柄和人工智能“并肩作戰”,這里每人面前有6到8臺顯示器,可以從不同角度實時查看橋吊的工作狀態。畫面中,一輛拖車駛來,吊具自動下降,曾志東通過手柄微調對位,吊具穩穩抓起集裝箱……人機配合,一套動作行云流水。
“今年1月,海潤碼頭率先完成傳統集裝箱碼頭全智能化改造,讓我們充分領略到了什么叫‘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電腦前的曾志東輕松自信,“有了人工智能的輔助,機器自動化程度提高,司機在室內辦公室工作,無需長時間彎腰,工作環境得到改善,效率更為穩定。碼頭現場人員大幅度減少,生產安全得到本質提升。”
2016年3月,廈門港遠海碼頭建成全球首個第四代自動化碼頭,這也是我國首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自動化碼頭。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去年遠海碼頭建成全國首個5G全場景應用智慧港口,通過“5G+北斗+無人集卡”,當年即實現260萬標箱的設計產能達產。今年1至3月,廈門港遠海、海潤碼頭集裝箱吞吐量分別達68.27萬標箱、26.69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13.87%、47.08%。
在“尖子生”的帶動下,廈門港海通碼頭、海天碼頭也紛紛邁出了智能化的步伐。今年1月8日,4臺全智能化輪胎式龍門吊從廈門港海通碼頭5號泊位上岸,廈門港海滄港區“智能化班級”擴容至34個,其中全智能化橋吊8臺、全智能化龍門吊26臺,均可在堆場內進行遠程高效的智能化作業。海天碼頭在2019年12月就上線了集裝箱船舶智能裝卸平臺,運行2年多以來,實現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疫情防控不松勁,保通保暢顯擔當。福建港口慎終如始筑牢疫情防控關口,全力保障水路運輸通道暢通有序,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福建篇章。
圖/文來源中國交通新聞網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