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去年火出圈的“采棉神器”嗎?
這臺由中國鐵建自主研發的4MZD-6采棉打包一體機,其背后的高端智能采棉機制造技術是央企跨界傳統農業,將科技創新成果成功轉化的經典案例。
又是一年春耕時,廣袤沃野里,央企技術的“科技創新buff”開始大顯身手,加持農業現代化發展,將鄉村振興推到新的高度。
中交集團
美生態 興產業
傳統水產養殖中常出現積累的魚蝦排泄物,致水體氨氮含量升高,污染水質使養殖水產的死亡的問題。中交上航局吳江美麗鄉村群項目建設的智慧溫室大棚創建了一個節約人力、環保高效、生態互補的農業基地,有效解決了農業生態危機,實現農業科技現代化。
大棚中的魚菜共生系統將水產養殖的水輸送到水培種植槽,魚蝦排泄物則經過分離過濾處理后成為植物養分,魚菜共生的巧妙生態設計最終在大棚內形成了“養魚不換水而水清,種菜不施肥而菜肥”的小型生態共生系統。
美生態,興產業。近年來,中交上航局以“一村一策”的個性化方案推進相關產業有機融合的產業振興方案,在上海市奉賢區的吳房村和李窯村以“農產品+旅游+文創”的理念探索產品開發營銷模式,打造以文旅休閑為元素的市郊高品質鄉村度假區。
國機集團
萬象“耕”新 智慧升級
近年來,國機集團旗下中國農機院搭建的農業機械化智慧云平臺能夠提供農機深松整地、防災減災的監測數據等,同時可以根據用戶需求搭建農機信息化、智能化特色板塊,形成集信息化、數據化、智能化、可視化于一體的智慧農機云平臺 。
平臺中的黑土地保護性耕作遠程電子監測系統應用北斗衛星監測先進技術,采用圖像識別比對等手段能夠實現智能化監測監管,有效防范和化解作業質量監測難、面積核查難、補助資金發放風險大等隱患和問題,為扎實有效推廣保護性耕作提供現代信息技術支撐。
依托在農業數字化領域的成功經驗,中國農機院為吉林地區以及內蒙古、遼寧、黑龍江等部分區域春耕保護性耕作、黑土地保護等需求提供作業參數監測終端產品以及省級農業智慧云平臺的運維服務工作,保障春耕期間農機作業數據精準詳實獲取,以科技助力春耕。
中國建筑
堅持綠色發展
推進數字化新農村建設,借助中國建筑旗下中建生態環境,研發運營的農污治理智慧運營系統,農戶可便捷地查看各個農污站點的情況,進行遠程管理調度。既節約人力,更能依靠系統實時調控,節約電費、藥劑費,有利于為春耕春種提供良好的農田環境,確保水源清潔、安全,實現了生態、社會、經濟三大效益的相統一。
助力美麗鄉村建設,帶動農村污水治理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該系統還推進了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為建設美麗鄉村貢獻“中建智慧”。系統通過云計算優化運行參數,保障設備設施穩定運行,確保農村污水處理達標排放。通過人臉識別、監控等實現入侵報警和設備設施損壞追蹤溯源功能,保障農村水安全及公共設施安全。
目前該系統已為37個鄉鎮、3095個村、25萬余農戶成功解決污水治理難題,切實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
當前,大數據正在助推農業生產向智慧型轉變,數據將成為現代農業生產的新興要素,以農業農村大數據云平臺為紐帶,基建央企將自主研發的大數據技術應用到農業中。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農業信息服務技術的發展進步,推動我國農業領域的整體發展進程。
圖文來源:國資小新、中國農機院、中交上航、中建生態環境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