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樁基施工即將開始,人民港北岸西側便道請盡快遷移!”中交三航局S3公路新建工程3標工程部長唐亞波一聲令下,眾人迅速行動起來。“干了這么多年工程,還是頭一回見到能移動的施工便道呢。”現場工人感嘆道。
S3公路新建工程3標橫跨上海市浦東新區與奉賢區,項目全長約3.4公里,是連接臨港新片區與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項目一進場,這條“綠色之路”便開啟了“困難模式”,工程全線農田密集,河流交錯,兩側受到民房影響,場地條件十分有限。
“項目穿過多條河道,這些河道都需要擴挖,打方樁修筑護岸。”項目總工袁扣峰憂心忡忡
“作業面不夠,如果鑿掉護岸位置的便道,方樁施工后再重新澆筑,不僅增加了施工成本和時間,產生的建筑垃圾也會給周邊環境帶來壓力。”
如何在不鑿便道的前提下保證方樁施工的作業面呢?袁扣峰被辦公桌上的綠植吸引,巴西木頭部插穗的新芽啟發了他的思路:“不如就以預制拼裝工藝為‘砧木’,以便道為‘接穗’。如此一來,預制便道靈活性強,能夠在生產需要時暫時移位,破損還能及時更換,可謂兩全其美。”方案一出,大家一致表示贊同。經過測量,項目對局部便道采用預制拼裝施工,統一預制便道單元長4米,寬2.5米,厚0.2米,經壓實地基、鋪設碎石墊層后,以長邊方向縱向鋪設,在保證強度和使用質量的前提下,實現了高效運轉。
感受到“預制便道”的靈活性,項目團隊將目光對準更多臨時結構。項目蓋梁分2節預制,安裝時為保證安全,需用鋼支架作臨時支撐。“每個鋼支架都需要澆筑1塊混凝土基座。”周例會上,唐亞波提出,“單個鋼支架基座需用2.25立方米混凝土,228個基座全部現澆就會產生近10萬元的成本,建議把基座也改成預制拼裝的形式。”
據測算,施工中每個基座的占用時間約為11天,22個預制基座便能滿足每天1榀蓋梁的吊裝需求,最終能省下198個基座的材料,約445立方米混凝土。有了初步設想后,唐亞波立即帶領團隊投入試驗,“將鋼支架底部法蘭開孔與預制基座預埋的螺栓連接錨固,整體穩定性甚至比現澆基座更高。”相比之下,“嫁接”后的預制基座可重復使用,從源頭上減少了污染的產生。
不僅如此,唐亞波還發現預制拼裝與排水溝也有很強的“親和性”,直接埋設在基槽里的預制排水邊溝,不僅線性順直平滑,而且較現澆或磚砌的方式每米可節約20元,在資源周轉利用上有著不可比擬的優越性。“我們要做的就是預制拼裝最大化。”袁扣峰堅定地說,“將降本增效、節能環保的理念深入工程建設。”
“預制式臨時設施不僅質量好,還做到了綠色節材,有著很強的經濟適用性和可持續性,值得其他標段借鑒學習。”上海市安質監站檢查項目時,點贊了這一綠色施工方案。
圖文來源于中交第三航務工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