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世界環境日到來之際,深圳初步建成全國首個“空-陸-水”一體化的綜合立體監測系統,利用紅外、紫外和嗅探等多種遙測技術,有力打擊了船舶不使用合規燃油的違法行為。2019—2021年,深圳共開展船舶燃油質量抽檢6618艘次,查處船舶燃油超標案件580宗,罰款超190萬元。同時,深圳推廣使用低硫油和岸電成效顯著,截至2022年4月,船舶在港期間各類大氣污染物綜合減排超4萬噸,船舶靠港使用岸電比例最高達6.2%,岸電數量和使用率居全國沿海港口首位。
當船舶進入大鵬灣水域,一種經過改裝的嗅探無人機飛抵船舶煙囪,對船舶大氣排放進行采樣和自動檢測,通過船舶排放控制檢測監管信息平臺將檢測數據實時回傳陸基指揮中心。經陸基確認發現異常,再派出水面執法船艇前往相關海域登輪進行現場采樣檢查,如相關標本顯示異常,則會被送往實驗室進行確認。
這套“遙感初篩-登輪快檢-實驗室確認”的船舶大氣污染執法模式,是全國首個船舶大氣防治領域的試驗基地“大鵬灣船舶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監測監管試驗區”內,經過三年自主研發的全國首個“空-陸-水”一體化的綜合立體監測系統,有了這套系統,執法效率和精準度得到了極大提升,有力打擊了船舶不使用合規燃油的違法行為。
為減少繼續燃燒油類燃料給港口碼頭周邊環境造成的污染,深圳積極推動轄區港口碼頭建設岸電設施,鼓勵到港船舶使用岸電。待船舶停靠碼頭后,經換電后停止船用燃油發電機工作,直接接入城市電網,減少船舶靠港后的大氣排放。同時,自深圳排放控制區實施以來,引導靠港船舶使用低硫油,助力航運碳減排,有力改善了城市空氣環境質量。(總臺央視記者 朱平)
圖文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