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張熹瓏
“2020年,中荷殼牌在惠州投資的三期乙烯項目,總投資額約56億美元。單個企業在大灣區單個城市的單個項目,就達到這樣一個投資總量。”荷蘭王國駐廣州總領事館總領事Michiel Bierkens告訴記者。
這個在惠州大亞灣落地的石化項目來自中海殼牌企業,中海殼牌的合營企業外方為荷蘭皇家殼牌集團。粵港澳大灣區,逐漸成為荷蘭對外投資的熱門地區。
2022年正值中荷建交50周年。50年來,中荷貿易額從最初的不到6900萬美元,增至1160多億美元,漲幅達1700倍。
“在數量上增長顯著,行業也在不斷多元化,逐漸由運輸物流業擴大到電子、高科技系統與材料、生命科學等多領域行業;從企業分支的職能來看,由原來的市場、銷售部門擴張到服務中心、數據中心,到研發中心。”對于近些年來中國企業走向荷蘭的情況,荷蘭外商投資局中國事務首席代表Roland Brouwer這樣總結。
角色的轉變
背靠歐洲大陸腹地,面向北海,位于北大西洋航路和歐洲大陸出海通道交界處的荷蘭素有“歐洲門戶”之稱。自2003年以來,荷蘭連續多年成為中國在歐盟的第二大貿易伙伴,為中國企業對歐盟投資的三大目的國之一。近年來,中國也發展為荷蘭前三大外商投資來源國之一。
回顧中荷近半個世紀以來的貿易,Roland Brouwer認為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2000年之前,雙方首先在物流行業展開投資項目;第二階段為2000年到2010年,行業不斷多元化,逐漸由運輸物流業擴大到電子、高科技系統與材料、生命科學等多領域;第三階段是2011年之后,ICT、電子、能源、農業食品、化工等行業發展迅速。”
這一趨勢也可以從大灣區和荷蘭雙方貿易投資情況中體現出來。荷蘭企業赴中投資方面,據介紹,當前廣東省總計有105家荷蘭公司,涉及行業廣泛,包括創意、能源、化工、運輸和物流、農業食品以及消費品和家居行業。
能源產業為荷蘭赴中投資的新興方向,其中可再生能源領域為雙方合作的焦點。據悉,荷蘭在海上風電領域已經相當成熟,走在行業前沿。而中國目前著力于能源的轉型,荷蘭企業恰好能夠提供相關的經驗和技術。過去幾年來,荷蘭駐廣州領事館已經搭建氫能領域的線上平臺,荷蘭企業和中國對口合作伙伴得以對接、展開合作。
而在創意產業方面,荷蘭建筑師事務所也為大灣區城市發展提供建筑和城市規劃領域的專業知識,尤其在城市更新、水管理和醫療建筑等層面。其中,荷蘭設計公司Lola Landscape Architects,TALLER,LCC Land均參與了深圳光明森林運動公園的打造,KCAP+FELIXX團隊為深圳大鵬東堤制定有關海岸線保護的規劃。
從該層面上,雙方貿易中荷蘭企業更多擔任著方案提供者的角色。“目前更多的是中國市場尋找荷蘭公司提供解決方案,而不是另外一個方向。” Michiel Bierkens觀察到。
大灣區更多提供的是市場和渠道。從區位上看,大灣區擁有發達的交通系統,包括港口、鐵路、機場等,與世界的連通性較強;從生產端看,當地有齊全的供應鏈和產業鏈,服務產業和配套設施到位;消費端方面,大灣區擁有基數龐大的人口和足夠活躍的市場。
從承擔職能來看,大灣區擔任的角色逐漸從生產者過渡至研發者。今年4月,飛利浦深圳創新中心正式落成,聚焦飛利浦公司健康生活和互聯網關護業務的自主產品研發和產品升級。
將創新中心落戶至深圳,一方面由于包括深圳在內的大灣區有完善的生產鏈和產品供應商,加上深圳的人才隊伍很龐大,對于飛利浦在當地成立研發中心非常有益。
此外,當地政府對于外資企業的支持是另一重要原因。
今年6月,深圳連續出臺了海關“18條”、外資研發中心進口設備免稅、《深圳市商務局〈關于推動對外投資合作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實施細則》等,鼓勵更多外資研發中心落戶深圳。第一季度,深圳實際利用外資超21億美元,同比增長高達32%。
這一趨勢同樣體現在一批走出國門、落地荷蘭的大灣區企業上。目前,大灣區企業在荷蘭設立了220余家直接投資企業,占在荷中資運營機構總數的30%。其中,半數企業來自高科技領域。
“除了高科技產業外, 交通物流占20%, 日用消費品占13%, 服務業占9%,工業工程占7%。其余還有農業食品、化工、創意產業、能源等領域。”荷蘭外商投資局工作人員告訴界面新聞大灣區頻道記者。
深圳企業表現尤為突出,在荷蘭設立了85家直接投資企業,占在荷中資運營機構總數的12%。包括比亞迪、華為、中集、邁瑞等知名企業。
“未來我們會不斷在大灣區拓展新的地區合作,比如珠海橫琴、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等。” Michiel Bierkens表示,這些具有潛力的地區都有新的合作機會。
仍有追趕空間
荷蘭跟粵港澳大灣區有著不少相似的地方,同樣位于入海口,為三角洲地區,有發達的港口群,港口聯通性很好。
兩地在產業類型趨勢上也有一定的共性。過去十年來,荷蘭產業經歷了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的轉變。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粵港澳大灣區。過去,珠三角部分地區人工比較低廉,吸引了不少制造業入駐,這也是其優勢所在。
不過,近年來這個趨勢在慢慢下降。大灣區的產業也向創新型的高科技產業發展轉型,也帶動了荷蘭投資方向的變化。
雖然投資行業往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行業靠攏,但不少地區的行業仍停留在傳統的制造業、化工行業。比如面向廣州黃埔區,傳統行業的投資占比比較大;對惠州的投資則集中在化工領域。
和長三角地區對荷投資相比,珠三角在高新領域仍有追趕的空間。以醫療領域為例,南京企業金斯瑞生物科技于2017年在荷蘭建立歐洲總部。上海的移宇科技、和鉑醫藥也分別在荷蘭展開分公司業務和技術開發業務。而大灣區地區目前已在荷蘭建立比較成熟的市場中心的只有邁瑞醫療。
在電動車領域,長三角已有上汽集團旗下名爵、吉利旗下領克、愛馳等品牌進駐荷蘭。大灣區入駐荷蘭且經營成功的電動車企業目前有比亞迪、小鵬。
前文提到的飛利浦研發中心,除深圳創新中心外,飛利浦也分別在上海和蘇州設立兩個創新中心。從數量上看,長三角比大灣區勝出一截。
中國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與荷蘭商品進出口總值為1164.5億美元,同比增長26.9%,首次突破1千億美元,荷蘭成為歐盟內第二個對華貿易規模超過千億美元的國家。2021年和今年第一季度,廣東省對荷蘭進出口額增速分別達20.3%、4.5%。
雖然近兩年來粵港澳大灣區與荷蘭進出口貿易的總量依然在增長,但疫情之下雙方貿易投資受到“創傷”。首先體現在交流研討方面。2019年之前,氫能行業的荷蘭公司組成代表團來到中國拜訪合作伙伴、展開交流是常有的事。如今受限于疫情,雙方的企業更多采取線上形式進行研討交流,對整個領域的交流合作造成很大影響。
2019年尚未發生疫情時,鹿特丹的有關代表團和相關企業曾到訪廣州、深圳,鹿特丹港口還跟廣州港簽署為“姐妹港”。此前,在深圳每年舉辦的中國國際物流博覽會上,荷蘭設有專門的國家展臺。
更嚴重的影響發生在當地疫情反彈時。Michiel Bierkens透露,比如今年上半年深圳、上海地區疫情的發生對當地的荷蘭企業有所沖擊。
面對疫情對日常經營的影響,Michiel Bierkens認為,企業還要考慮更長遠的因素:“從企業的角度來講,他們更多地要考慮從長期性、長遠目標來考慮,從戰略性層面來考慮,比如當地產業鏈是否與其商業配套。”
圖文來源界面新聞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