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濟寧市公布了上半年社會經濟運行情況,在經濟下行的態勢下,濟寧市依舊保持著較高的增長速度,其中內河港口物流的相關數據讓人眼前一亮。
上半年,濟寧市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2831.6萬噸,同比增長30.2%;集裝箱吞吐量2.3萬標箱,同比增長168.9%,這個數字在全國的排名都很靠前。
強勢突破的港航戰略
2019年12月,濟寧市委市政府立足京杭運河黃金水道優勢,站在“強港航、暢物流、興產業”的角度,作出了“以濟寧能源為主體,以梁山港為龍頭,組建濟寧港航發展集團,整合全市港航資源,全力打造北方最大的內河航運中心”的決策部署,并成立由市委領導牽頭的港產融合發展工作專班.
2020年,市委、市政府出臺了《濟寧港總體規劃(2035年)》,劃定了全市港口岸線,將濟寧港劃分為8個港區,確定了各集疏運通道,為濟寧港發展與建設、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港口岸線資源提供了指導和依據。
在此基礎上,市級層面又相繼印發了《濟寧市現代物流產業發展“三年(2021-2023)行動計劃”》《濟寧市綠色港口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等一系列文件,加快推動了全市港航物流蓄勢升級。
在此背景下,2020年5月,濟寧港航發展集團成立,集團成立以來,通過資產并購、吸收整合、股權合作、升級改造等方式,對港航工程處進行轉企接收,順利完成森達美躍進港、龍拱港、太平港3個港口的整合,同時推動港口擴能,突出梁山港、主城港、微山港三個億噸級港口群打造。
港城融合的發展前景
對于濟寧而言,港口不僅僅是交通運輸的樞紐,更是現代大工業布局的理想助力,港城融合發展將會是濟寧當下與未來很長一段時期里發展的關鍵詞。
圍繞以港聚產、港產融合,濟寧市規劃建設了梁山京杭多式聯運物流園區、龍拱集裝箱示范園區、躍進臨港產業園區、鄒城臨港產業園區、微山臨港產業園區五大產業園區。
目前,濟寧港航鋼鐵物流加工基地項目5條生產線建成投產,具備鋼材年加工50萬噸、倉儲和貿易50萬噸能力,被國家發改委列入“物流業制造業融合創新發展典型案例”;濟寧港航運輸裝備和集裝箱制造基地順利開工,首期1300個自備箱投入使用,打造了“濟寧港航”集裝箱品牌,成功輻射武漢、常州等內河主要港口。濟寧港航新能源船舶修造基地項目將于今年年底前具備開工條件,明年全面投產。
同樣,濟寧港開通所釋放出的強大動能,也將進一步增強城市的吸引力。
濟寧能源發展集團為例,先后引進陜煤化、中船集團、中交建集團等世界500強企業和森達美集團、香港中華煤氣等外資企業,與20余家戰略伙伴簽署合作協議,有力加速了制造業、物流貿易、信息服務等臨港產業集聚。
現代港口的潛力釋放
去年年底,濟寧市智慧港航綜合調度指揮中心正式啟用,成為全省內河首個智慧港航綜合調度指揮中心。
智慧港航綜合調度指揮中心打造了集視頻智能感知、數據綜合分析、船舶通航服務、水運物流服務、港航污染防治、應急調度指揮等功能于一體的濟寧智慧港航管理與服務體系,滿足了智能管理、服務港航的需要。
轄區通航船舶通過智慧港航綜合管理系統及時了解通航、過閘、貨源等信息,合理安排航行計劃,運輸成本每年可節省10%、碳排放降低5%、助航設施損耗降低10%、水上突發事件發生概率減少25%,有效保障京杭運河濟寧轄區段安全、高效、綠色通航,推動港航管理由傳統人工模式向數字化服務模式轉型,為港航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信息化支撐。
不僅如此,濟寧市創新研發了智慧港航“濟港通”服務平臺,通過數據整合、服務融合、數據共享,實現港航信息“一鍵查詢”、物流信息“智能匹配”,精準解決了船找貨難、貨找船難的行業難題,每年為港航企業和船員節省10%以上的物流成本。目前,平臺注冊港口企業45家、水運企業163家、營運船舶6900余艘、船員4萬余人。
圖文來源 濟寧網信辦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