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上午,杭州亞運會又一配套工程——杭州下沙路與12號路提升改造工程正式通車。
下沙位于杭州城區東部,南臨錢塘江,人口近兩百萬,是杭州發展重要驅動區域。但當地居民卻長期受困于交通不便,難以有效釋放經濟活力。為紓解百姓難題,釋放城市活力,早在2016年,杭州市即決心修建下沙快速路及錢塘過江通道。
該項目西起寶華路西側,與艮山東路高架九堡段銜接,東至下沙片區23號路東側,全長7.47千米,設計時速80公里。采用“主線隧道+地面道路”形式,其中隧道盾構段長度為1612米,采用雙洞雙向六車道模式,由兩臺開挖直徑15米級的盾構機同步施工。
作為浙江首個PPP+EPC項目,各單位既是投資方、又是參建方。設計、施工等單位在內的社會資本方共同出資成立項目公司,在政府實施機構的監管下行使建設單位職能。同時,設計、施工單位組成EPC聯合體,實行工程總承包。
作為項目投資方之一,同時也是EPC總承包牽頭單位,鐵四院高效開展項目管理,多次組織研討PPP+EPC管理模式,并組織法律事務部、財務部、投資公司等到項目現場進行合同評審,與其他投資方共同探討項目創新管理,實現項目管理合力。
杭州下沙隧道工程是浙江省在建最大直徑盾構隧道,也是下沙路與12號路提升改造項目的關鍵控制工程。
項目盾構刀盤直徑15.08米,盾構左右線最小凈距僅4.19米,盾構始發端最小覆土僅8.8米,同時,下沙盾構隧道87%位于曲線段,最小曲線半徑僅610米,小半徑反S曲線連續穿越河道、泵站、老舊廠房等眾多建筑物,甚至與盾構隧道最小平均間距僅1.2米、最小豎向凈距僅9.2米,建設難度大,施工風險高。
在盾構隧道施工中,項目團隊通過采用兩臺開挖直徑15.1米的泥水平衡盾構機施工,通過盾構隧道下穿就像為主動脈血管植入兩個“超級”支架,擴容提速至80公里,實現地面和地下立體互通格局。不僅有利于整合地下空間資源,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而且做到了大幅度減少地面拆遷,降低建設成本。
因為空間受限,隧道呈“S”曲線,連續兩個610米的轉彎半徑,這在國內超大直徑盾構施工中尚屬首次,設計和施工的難度極高。在項目施工中,中鐵十四局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院士專家指導下制定科學方案,依托盾智云和大數據系統,遠程加強周邊環境和地表監測,實時調整盾構機掘進參數,加強工序銜接管理,采用新材料新工藝,實現了下沙盾構隧道安全貫通。
面對下沙隧道基坑緊鄰河道,開挖范圍主要是粉砂、砂質粉土等軟土層,易引發滲漏,甚至管涌等諸多挑戰,項目團隊通過在易滲漏點增加高壓旋噴樁、采用抗滲混凝土、優化地連墻接頭處理等方式進行基坑維護加固,確保施工安全有序推進。
與此同時,項目團隊在科學防控疫情的同時,緊盯節點,倒排工期,確保人員、設備、物資材料不斷檔,工程難點、節點按期突破,確保了項目順利通車。
該項目作為杭州市“迎亞運保暢通快速路網”中的重要一環,與7月底通車的艮山東路錢塘過江隧道,一起推動下沙片區邁入主城區45分鐘經濟圈,進一步加強了杭州各副城、組團與主城區的貫通聯系,優化交通格局,促進全城聯動,助力杭州亞運會。
圖文來源: 鐵四院設計,中鐵十四局、中鐵十八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