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美貿易摩擦以來,受海運行情低迷的影響,造船訂單大幅減少,很多中小型造船企業紛紛倒閉,就連韓國人應以為傲的造船業也未能避免。
一項權威報告稱,截至6月底,韓國三家造船廠共接獲5艘集裝箱船、11艘油輪和5艘LNG船的訂單,總價值為178.1億美元(約合21.03萬億韓元),僅完成年度接單目標的17%。
今年上半年,韓國造船企業接獲的新造船訂單不足年度目標的一半,主要原因是全球新造船需求下降。
為了拯救造船業,曾經以“造船立國”的韓國政府開始大力援助造船業,出臺各種改革措施以求盡快突破當前困境。為了削減開支,韓國船企紛紛加速拋售非核心資產并裁減員工總數,進行一系列自救措施。
韓國造船業曾一度是一個利潤豐厚的產業。過去數年來,油價高漲使得韓國船企擁有一流的業績表現。然而,自2013年以來,隨著油價的下跌,海工裝備和新船訂單量不斷減少,韓國船企日子就沒那么好過了。
此外,隨著中國的造船業正在后來居上,韓國造船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商品的國際流動很大程度上依賴船舶進行運輸,因此船舶產業是各個國家主動積極去發展的重點行業。近年來,中國船舶業發展勢頭十分強勁。
那么2019年上半年,中國和韓國,誰是第一呢?
據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中國船企上半年接單量為432萬CGT,176艘船舶,約為全球總量的42.1%。韓國船企在上半年新接造船訂單量約為317萬CGT,69艘船舶,全球占比約為30.9%。從訂單量上來看,還是中國略勝一籌。
不過,有業內專家則認為,在超大型船舶方面,船企的競爭力取決于價格和技術這兩個因素;而在價格上,韓國船企可能無法擊敗中國,但與中國船企相比,韓國船企在降低排放的綠色船舶研發方面顯然更具有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