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海口10月3日消息 在滿眼青綠的海口東海岸,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林業工程師馮爾輝與同事扎在灘涂中,觀察長勢喜人的瀕危紅樹物種“紅欖李”。
“‘紅欖李’是珍稀瀕危紅樹植物,又被譽為紅樹林中的‘大熊貓’。”馮爾輝介紹,國內一度僅在海南有14株“紅欖李”,且均處于老化或退化階段,亟待加強保護。現如今,近千株“紅欖李”在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蓬勃生長,長勢較好的已經有3米多高。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三次考察海南,為海南發展擘畫了宏偉藍圖,指引海南以更高的站位、更寬的視野、更大的力度謀劃和推進改革開放。
作為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排頭兵”,海口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高標準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聚力打造海南自由貿易港核心區,用一個個改革發展新故事,書寫高質量發展的海口新篇章。
拿地即開工,營造萬鳥起舞人與自然和諧“好環境”
如果從空中俯瞰海口,映入眼簾的,一定是綠色。在這里,濕地、樹林、河流、草地,交織成連片的綠,濃淡相宜,讓整個城市顯出勃勃生機。
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紅樹林中連片面積最大、樹種最多、林分質量最好、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的紅樹林被譽為“海上森林公園”,有紅樹植物20科36種,占全國的97%。
“樹多的地方,鳥兒就多。”在馮爾輝眼中,這些空中的舞者,就是紅樹林生態不斷向好的見證者。
從小在紅樹林邊上長大的馮爾輝,如今一項主要工作內容就是“看鳥兒”。天天監測鳥兒,與來自世界各地的鳥類研究大師打交道,時間一長,他一眼就能看出眼前飛過的小鳥屬于哪一種。
“東寨港保護區平時常見的鳥類有百余種,我能脫口而出的有六七十種。”馮爾輝滿臉自豪。
每次在紅樹林發現新鳥類,馮爾輝都非常激動,這證明,海口的生態在不斷變好。“因為鳥兒不會騙人。”馮爾輝笑著說。
如今,“萬鳥起舞東寨港”已成為海口生態環境一張靚麗的名片。自2013年以來,海口大力開展東寨港紅樹林修復和造林工作,清退養殖塘5776畝,修復紅樹林4523畝,新增紅樹林4731畝,累計投入總計3.99億元。
與此同時,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也從2013年的23670畝擴大到現在的26565畝,增加了11%;生物多樣性明顯增多,物種豐富度明顯增強,生物生態鏈明顯穩固,鳥類記錄從180種增加到219種,尤其是黑臉琵鷺等珍稀瀕危鳥類時隔多年再現;魚類記錄也從129種增加到165種。
變好的,不僅僅是紅樹林。十年來,海口生態環境持續向好,一組數據或許可以更好地證明:濕地率12.7%,森林覆蓋率39.60%,林木綠化率40.08%……出門見綠、生態宜居已經成為海口市民生活環境的日常寫照。
如果說不斷向好的生態,是海口的“硬環境”,那么,日益優化的營商環境,則是海口“軟環境”的典型代表。這一點,海口某智能制造總部基地項目副經理張澤奇和海口“沖浪里”項目業主單位負責人劉燕深有體會。
在海口,一個重點項目從拿到土地,到辦理完開工手續,需要多久?
對海口某智能制造總部基地項目來說,只需49分鐘!“我們摘得土地后,第一時間通過海口高新區極簡審批和企業服務平臺申報項目規劃許可及施工許可證,獲取土地后不到1小時就辦好了相關手續。”張澤奇說,不僅是快,更讓他感動的是“貼心服務”。
“整個過程全程有人指導,海口高新區為我們提供了真正的‘保姆式’服務。”張澤奇表示,這樣高效的服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業發展的信心。
“拿地即開工”讓劉燕驚喜不已,“我們在多地都有投資,這樣高效的審批幾乎沒遇到過。政府部門以極簡審批形式完成項目前期報建審批,簡化了前期各項審批手續的跑辦,大大提升了建設進度。”
張澤奇和劉燕的切身體會,是海口深化極簡審批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政策落地見效,跑出的“加速度”。
“對于海口而言,這是一場從個人到社會、從政府到市場、從規則到法律的全方位系統性改革創新。”海口市政務管理局局長吳秋云介紹,以前工程建設審批環節多,互為前置條件的情況多,審批者和被審批者都很“頭疼”。現如今,在窗口即可實行告知承諾、秒批或容缺處理、限時聯合驗收等,有效地解決了“來回跑”“多地跑”的問題。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電子政務辦公室發布的《省級政府和重點城市一體化政務服務能力評估報告(2022)》顯示,海口一體化政務服務能力總體指數持續保持“高”組別,其中“方式完備度”分項指數首次進入全國前十名。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良好的營商環境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十年來,海口新增市場主體從2012年的不足5萬戶,增長至2021年的近29萬戶,為暢通經濟循環、形成新發展格局提供持續動能。
提質升級,打開“中國精品”展示給全球的海口之窗
雖然僅舉辦兩屆,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以下簡稱“消博會”)的魅力,已著實讓外界驚艷。
今年7月25日-30日,第二屆消博會在海口舉行,全球消費精品和各路客商匯聚海口。展館里,有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800多個品牌亮相,600多個全球新品在此首發首秀,時裝周、游艇展、論壇、峰會等100余場配套活動豐富多彩;展館外,西海岸、海口灣、國家帆船基地公共碼頭等成為新的熱門“打卡地”,免稅商品消費迎來新一輪熱潮……
回顧歷史,雖然過去十年間,海口地區生產總值(GDP)實現了從不足千億元到兩千億元的跨越,2021年GDP占全省的31.8%。然而,自由貿易港時代,作為“排頭兵”,海口應該如何扛起應有的擔當與責任,繼續“領跑海南”?
海口給出的答案是:打造海南自由貿易港核心區。
在海南自由貿易港政策的“加持”下,海口大力發展旅游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減少經濟對房地產的依賴,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經濟發展“后勁兒”十足。
近日,位于海口高新區的一塑料包裝有限公司生產車間,8條生產線運轉不停,一個個全生物降解紙杯、紙碗、紙碗蓋源源不斷地從機器里彈出,工作人員迅速對其進行分批、測試、打包。
“隨著‘禁塑’觀念的深入,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養成了環保、綠色的生活習慣,全生物降解產品的各類訂單需求也在逐步增多。”該公司總經理陳光安說,全生物降解產品在一定環境條件下,經過一段時間可以降解成二氧化碳、水等物質,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他很看好全生物降解材料產業的發展前景。
“‘禁塑’是海南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標志性項目之一,也是保持一流生態環境質量的現實需要。”海口高新區有關負責人介紹,自2018年開始,海南就率先在全國開展禁止生產銷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工作。
“我們認為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必須搶抓時機,大力引進行業龍頭企業、引導現有企業轉型發展,打造全生物降解材料產業集聚區。”該負責人說,海口高新區出臺了支持全生物降解材料產業發展若干措施,從電費、租金等方面對企業給予支持,決心做大全生物降解材料產業,使其成為海口高新區發展的支柱產業。
目前,已有包括中科院理化所等在內的多家行業龍頭企業落地海口高新區,累計年產6.9萬噸,全生物降解材料產業發展初見成效。
從“從無到有”邁向“從有到優”,在海口,像海口高新區全生物降解材料這樣的產業還有很多。
與此同時,作為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點城市,海口的外貿進出口總額從2012年的42.2億美元,增長至2021年476.4億元,翻了十倍。越來越多“海口制造”走向世界,外貿經濟發展邁出新步伐。
作為海南眾多創業者中的一員,來自沙特阿拉伯的青年默漢自2020年從海南大學畢業后,就與朋友合伙成立了一家中阿國際經貿文化交流公司,主要開展白砂糖等日用百貨進出口業務。“得益于海南自由貿易港政策,公司的各項業務逐漸步入正軌,最近又成交了一筆價值60多萬元人民幣的訂單。”默漢開心地說。
“下一步打算將海南生產的椰子油、椰子工藝品、胡椒等產品出口到沙特阿拉伯。”默漢說,海口是一扇“神奇”的窗口,在這里可以將許多“中國精品”展示給全世界。未來,這里一定會發展得更加美好。
如今,海口美蘭國際機場封關運作航空口岸設施項目等一批自由貿易港封關運作項目開工,瓊州海峽港航一體化進入實質運營,新海港客運綜合樞紐加快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給海口帶來了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而海口,也在用實際行動搶抓機遇調結構,不負自貿港新機遇。
產興民富,海口農產品豐富全國“菜籃子”“果盤子”
“看,這些長在火山石上的就是石斛,也是中華九大‘仙草’之一。”剛從中巴車上下來,數名來自重慶的游客就在導購的介紹下,走進海口秀英區施茶石斛種植專業合作社產品展示大廳,一通“買買買”。
看著這一幕,一旁的施茶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洪義乾笑著說:“過去我們是‘因石致貧’,現在我們是‘因石致富’。”
施茶村坐落在瓊北最高的火山口腳下,萬年前的火山爆發,給這里留下了遍地的火山石。上世紀90年代前,這里缺乏水源、土地貧瘠,村民們需要靠從很遠的地方挑來泥土,才能勉強在石縫中種出農作物,用水則靠大水缸接雨水和去很遠的地方裝運。貧窮的生活、惡劣的環境使得村里的年輕人紛紛外出務工。
2013年,施茶村引進了能在石頭上生長的石斛。因模仿純野生種植,加之火山石富含硒等微量元素,施茶村種出的石斛品質要大大優于其他地區的。如今,依靠石斛產業,施茶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十年前的3600元提高到如今的3.2萬元。
“我們村沒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因為早在2016年我們就整村脫貧了。”說這話的時候,洪義乾臉上滿是驕傲。
在海口各級多部門的精心培育下,昔日普通的石斛產業園如今“升級”成為了熱門游玩景點,每年前來參觀的人數超過10萬人次,間接帶動了村子的美麗鄉村建設和旅游產業發展。
“村子變美了,游客變多了,我們在家門口也能就業。”村民王建平說,村子有了名氣、人氣,他每年通過向游客銷售手工藝石刻,就能增收數萬元,“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今年我們將努力推動全村的石斛種植面積突破1000畝,助力火山石斛產業走出‘盆景’,邁向‘森林’,培育‘風景’。”洪義乾說。
全面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施茶村的嬗變只是海口鄉村振興的縮影之一。
十年來,海口22個貧困村均達標出列;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8134元,增長至2021年的19267元。建成特色產業小鎮8個、美麗鄉村54個,創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2個、全國旅游重點名村3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3項涉農指標全部達標。
依托獨特的地域環境和氣候條件,海口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加速轉型升級,農產品大步走出“深閨”,冬季瓜菜、熱帶水果供應全國200多個城市,成為全國人民的冬季“菜籃子”、熱帶“果盤子”,水產品享譽海內外。
隨著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海口還吸引了大量農業科研人員、從業人員、農業企業前來開展農業科技研究、發展新型農業、投資農業領域,進一步夯實了農業產業的發展基礎。目前,海口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已經超過68%。
在四川某知名茶飲連鎖店喝到的百香果汁、金桔檸檬飲品,其水果原料來自海口;加拿大一知名品牌巧克力的原料可可產自海口;“荔枝口腔清新劑”也是由海口企業精心打造……越來越多海口農產品成為了高端快消品的原料來源。
已見繁花結碩果,更立壯志譜新篇。在新的起點上,海口堅持軟硬兼顧、內外兼修,在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進程中自信向前。
記者:林韋瑋 王雨歡(實習生)
圖文來源 央廣網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