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交二航局廣州南沙橫瀝島尖項目施工現場,已經建成的橫瀝東路珠江水道岸堤盛開著各色小花,高大的椰子樹、鳳凰木迎賓般在風中站立,白鷺在河涌中嬉戲。經過近三年的改造,昔日的環境“短板”村,變成了如今的生態“樣板”。
南沙橫瀝島尖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廣州南沙新區明珠灣區起步區,規劃將打造現代金融服務集聚區、總部商務辦公區等高端商務功能區,建設高品質的嶺南水鄉居住社區。中交二航局項目團隊主要負責土地一級開發,工程內容包括土地平整、市政基礎設施、內外水系及景觀工程、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等。
2022年6月,國務院印發《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明確建設美麗灣區。7.29平方公里土地,成了名副其實的大工地,開發后的城市將更加宜居美麗。
大面積土地平整后,新的生態系統尚未形成,改造原有的生態系統迫在眉睫。項目團隊用一塊塊“海綿”鏈接起城市內外循環。
橫瀝島尖周圍被珠江水道環繞,三多涌、義沙涌、長沙涌南北貫穿,三條河涌通過鐘軸涌相互聯通。河涌通過兩端6個水閘與珠江水道聯接。長期以來村民多沿河涌居住,常年的生活污水、垃圾、淤泥讓河涌受到一定污染,內澇嚴重時,河涌就會黑臭。
中交二航局項目部常務副經理王洪波決定,先治理島尖的“大海綿”——四個河涌。首先開工的是義沙涌。四條河涌總長8.3公里,義沙涌長1.5公里,經過截流、清淤、修建護岸,目前治理已初顯成效,兩側筆直的鋼筋混凝土護岸取代原來的泥岸,截斷了原來所有排污口,河涌底部的淤泥已被完全清理掉。四條河涌全部治理后蓄水功能將十分明顯,也將成為島尖綠水的源頭。
兩座泵站、六座水閘改造正加快進行。泵站、水閘是橫瀝島尖的“中海綿”。項目部總工秦星介紹:“珠江水位高于島尖河涌水位時,或者兩側水位都高時,如果發生內澇,就利用泵站強排,反之則利用水閘自然排放,泵、閘將發揮巨大的調水作用。”同時,水閘的提升改造也在加緊推進,項目團隊用液壓翻板式水閘取代提升式水閘,避免了水閘提升時擋住看江景的視線。增加義沙涌的通航功能,漁民搬遷后,也能駕著小船再回到河涌捕魚。
2019年8月,“天鴿”臺風帶來強降水,外江水位持續上漲,迎來50年一遇的高水位,沖過堤岸。臺風過后現場一片泥澤。“小海綿”建設刻不容緩。工長孫帥達,接到第一個“小海綿”任務,就是鋪設瓶孔磚。這種透水砼磚主要用于堤身防護,鋪設在護岸兩側,瓶孔磚上面鋪20厘米回填土,然后再鋪60厘米種植土,再在上面外側多種蘆葦、灌木,內側栽景觀綠植。外側根據灘涂地形,向外鋪設5至10米與堤岸呈30度斜坡,內側鋪在綠化景觀下面。橫瀝島尖從上橫瀝大橋到規劃中的港池,共有3.6公里堤岸,需要鋪設21萬塊瓶孔磚,施工任務比較繁重。瓶孔磚高40厘米,長寬各50厘米,重達270多斤,鋪設時需要兩個人配合,工作起來累得氣喘吁吁,一天最多只能鋪50塊。孫帥達跟工人一起想辦法,加工制作出炮車,上磚時炮車用自帶的吊裝設備吊起,然后卸到指定位置。同樣是兩個人,這樣一天可以鋪100塊磚,工效大大提高。瓶孔磚的透水效果十分明顯。孫帥達在現場給做了試驗,將一瓶一斤裝的礦泉水倒在磚上,不到三秒鐘就被全部吸收。秦星介紹:“這種磚排澇效果十分明顯。”
下凹式綠地是孫帥達接手的第二個“小海綿”,分布在堤岸外側,共設置12個,每個有半個籃球場大。凹地底部比周圍低1米左右,最下面一層用素土夯實,然后鋪設土工布,上面鋪設級配碎石,接著安裝透水管,再鋪設土工布,再在上面填充種植土,最上面是植被種植,同時也是下凹式綠地蓄水池。它能很好收集雨水,起到固土防澇作用。孫帥達介紹:“如果外江的水漫過堤岸,回落時,下凹式綠地則能將淤泥留下,多余的水自然排到外江,避免雨水滯留泥沙沉積污染堤岸。”
隨著橫瀝島尖熱火朝天的建設,中交二航局項目團隊建設的“海綿”也越來越多,如“透水瀝青”“卵石排水溝”“植草溝”等等。這些大、中、小型“海綿”各自發揮著功能,最終將形成暢通島尖內外的大循環和微循環,讓橫瀝島尖自主呼吸起來。
作者:通訊員 班品木
圖文來源 中國水運網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