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作為支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的航運業,如何順應智能發展的新趨勢,實現航運要素和現代科技的深度融合,以航運發展新成就實現航運強國、交通強國的目標,是當前業界高度關注和急待破解的難題。
在近日舉行的第四屆“新時代·大航海·強國夢”智能航運與產業發展峰會上,來自交通運輸行業的約100名嘉賓代表,圍繞“智能航運與產業發展”主題,展開深入交流,共同為智能航運產業發展匯智獻策。
發展智能航運是必然要求
“發展智能航運,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作為現代航運的新業態,智能航運不僅是當前全球航運業發展的前沿與趨勢,也是我國推進海洋強國建設和‘中國制造2025’戰略計劃的重點領域,更是我國推進交通強國、海洋強國、航運強國建設,構建和完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內容。”中國航海學會理事長、交通運輸部原副部長、國際海事組織海事親善大使何建中表示。
交通運輸部總工程師兼水運局局長李天碧也認為,大力發展智慧交通是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必然要求,依托科技創新賦能交通運輸發展,是推進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智慧交通是交通運輸領域實現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貫徹“與世界相交,與時代相通”可持續交通發展的具體體現。
交通運輸部原副部長、國際海事組織海事親善大使徐祖遠表示,航運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是新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新發展格局下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航運業自身謀求數字化轉型發展的內在需求,對于應對商業生態化、政治化的挑戰,落實航運強國戰略,加快航運業高質量發展,助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具有重大意義。
據介紹,近年來,交通運輸部認真貫徹《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和《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積極推動智能航運發展,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水運篇。聯合有關部門相繼發布了《關于建設世界一流港口的指導意見》《智能航運發展指導意見》等文件,不斷完善頂層設計;行業各界積極實踐,取得了豐碩成果。
在智慧港口領域,我國已全面掌握自動化碼頭設計建造、裝備制造、系統集成、運營管理全鏈條關鍵技術并逐步走出國門,已建成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14座,另有10余座正在加快建設或改造,已建和在建自動化集裝箱碼頭規模均居世界首位,港口作業單證電子化廣泛應用。
在智慧航道領域,長江干線電子航道圖已全線建成并向支流延伸,京杭運河江蘇段電子航道圖應用取得重大突破,三峽—-葛洲壩、西江航運干線、嘉陵江等重要干線航道通航建筑物實現了多梯級智能聯合調度,內河高等級航道、通航建筑物運行監測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在智能船舶領域,行業規范及技術指南逐步完善,輔助駕駛、自主航行等技術研發“多點開花”。今年4月,我國首艘自主航行的300標箱集裝箱商船“智飛”號在青島港正式交付運營。
在智能航運服務領域,組織了開展冷藏集裝箱港航服務提升行動,推動冷藏集裝箱全流程智能化管理,區塊鏈電子放貨平臺實現了規模化應用。
短板弱項有待提升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智能航運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
何建中認為,目前在智能航運關鍵核心技術中,處于國際領先的主要是歐盟,其次是日韓,我國在很多方面基本上接近了國際領先水平,進入了第一方陣。但基礎不牢,制約發展的因素如政策法規標準和研發投入、基礎設施條件等都是待解的難題。
徐祖遠認為,航運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存在的問題與面臨的挑戰主要是數字化新商業模式不完整,產業數字化體系還不完善;數字化產業“碎片化”建設阻礙跨平臺融合發展;數字化產業營商環境亟待改善,基礎保障水平亟待提升。
“如行業尋求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不同運輸方式之間、生態群碼頭、船舶、船期、航線等基礎要素缺乏統一編碼,艙單格式、提單格式、船期格式、租約格式等數據格式各不相同,主要在于行業內還未形成共同的使用規范。有的企業投入建設了大數據系統或數據中心,實際應用層面更多的是通過可視化技術實現數據的簡單展示,對于這些數據的價值挖掘和應用仍然較少。”徐祖遠舉例說。
此外,在智能船舶發展方面,我國涉及該領域的一批關鍵核心技術亟待突破,部分重要裝備和元器件尚未形成規模化生產能力,短時期內難以根本改變。
交通運輸部海事局副局長、一級巡視員徐春表示,從長遠看,我國智能船舶發展還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如發展合力尚未形成,對智能船舶認識尚不統一,試驗樣本數量不足,軟硬設施建設還不健全,核心技術研發應用仍不成熟。“舉例來說,目前國內開展的與智能船舶相關的各項工作依然以‘單打獨斗’為主,缺少有效的統籌協調機制,智能船舶發展的具體目標和階段性任務還不夠清晰,尚未形成系統化發展格局。”
多管齊下加快發展進程
要扎實推進智能航運健康有序發展,就要把握最佳時機,咬定發展目標,不斷補齊短板,突破核心技術,加快發展進程。努力在智能船舶制造、技術規范標準、資源整合創新等方面取得新進展。進一步創造技術成果轉化環境條件,大力推進智能航運發展市場化進程。
何建中建議,要多方引導和營造智能航運發展的良好生態。把握好“兩個文件”的總體要求;完善智能航運成果評價、轉化機制,要始終堅持質量、績效、貢獻為核心的評價導向,全面準確反映成果創新水平、轉化應用效果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貢獻;要搭建多方交流合作平臺,營造協同創新的良好生態。
“‘兩個文件’指的是2019年交通運輸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的《智能航運發展指導意見》和2022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等5部委印發的《關于加快內河船舶綠色智能發展的實施意見》,這是指導智能航運發展的系統性部署。要按照文件要求,利用中央財政現有資金渠道,支持智能船舶研發應用和產業化、規模化發展,優化完善保險補償政策,加快智能船舶首臺(套)推廣應用。以法規、標準、規范制定為重點,加快構建智能航運治理體系,不斷完善推進機制和激勵政策,營造良好的智能航運發展政策環境。”何建中說。
他還建議,要持續推動和提升智能航運發展產業水平。要進一步集智攻關;要強化智能航運科技創新資源與產業實際需求精準對接,構建智能船舶新型產業鏈;要深化國際智能航運技術交流合作。
李天碧表示,要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牢牢把握行業發展趨勢,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全面積極推進智能航運發展。著力打造智能航運新生態,進一步完善頂層設計,加強統籌協調和系統謀劃,有序推進智能航運全方位協調發展。推動高新技術與航運各要素深度融合,可從港口、航道、船舶、航運服務四方面入手。堅持創新驅動,加強智能航運技術攻關,瞄準世界智能航運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和產學研融合,努力實現前瞻性、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和商業化應用。
徐祖遠建議,航運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要做好系統謀劃和頂層設計,政府部門要在《智能航運發展指導意見》的基礎上,抓緊制定行動計劃和產業線路圖,做好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建設培育好國家級、行業重點智能航運數字化平臺和產業典型案例;積極營造優質營商環境;加強引領航運數字標準化建設。
根據《中國智能航運技術與產業化發展預測》報告,到2035年,中國智能航運技術與產業化總體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到2050年,中國智能航運技術與產業化可以全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形成高質量的智能航運體系,智能化網絡化航運服務供給覆蓋全球。
專家們表示,盡管智能航運產業發展的道路上會有逆流險灘,但只要大家攜手同心,推動智能航運科學、健康、可持續發展,就一定能實現智能航運發展目標。
圖片來源:中國水運網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