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老鐵路開通運營一周年之際,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反映云南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把中老鐵路維護好、運營好,把沿線開發好、建設好,打造黃金線路,造福兩國民眾”重要指示精神的具體實踐,本報從即日起開設“黃金大通道 鋼鐵新絲路——聚焦中老鐵路開通運營一周年”欄目,集中報道一年來云南省貫徹落實“四好”重要指示精神取得的進展、成果和經驗,反映黃金大通道帶動大物流、大物流帶動大貿易、大貿易帶動大產業、大產業帶動大發展、大發展促進大開放的成效,講述“硬聯通”促進中老兩國民眾“心聯通”的故事。
本月初,中老鐵路累計運輸貨物突破1000萬噸,其中跨境貨物運輸量超180萬噸,貨值逾120億元。“貨運量1000萬噸是一個新的起點,黃金線路潛力巨大。”昆明東站營銷部部長許杰峰說。
中老鐵路國際貨物列車的開行,讓中國與老撾兩國間物暢其流,對于加快構建“雙循環”下的新發展格局,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年5月,一列滿載著重慶本地食品、農用機械的班列從重慶團結村中心站啟運,成為全國首趟運用“鐵路快通”模式出境的陸海新通道中老鐵路班列。重慶在中老鐵路開行后先行先試,第一批開行中老鐵路國際班列、第一個開行回程班列、第一個實現中老鐵路“周周班”常態化,結出累累碩果。
中老鐵路開通一年,平均每周都有1至2列火車滿載“廣東制造”開赴老撾,支撐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接RCEP。
8月30日,中老鐵路“一單制”國際貨運首發列車從昆明王家營西站駛出。這是中老鐵路多式聯運“一單制”與鐵路運單融資探索兩項改革創新模式的成功實踐,經鐵路、公路兩種運輸方式,僅使用一張運輸單證即可順利完成從中國昆明到老撾萬象的運輸過程,實現快速通關。
一年來,中老鐵路“貨暢其流”不斷提速:多式聯運“一單制”模式和單證物權憑證功能融資模式,促進國內國際物流便捷化;時速120公里的“瀾湄快線”國際貨物列車實現昆明至萬象26小時內直達;王家營西國際海關監管場站、集裝箱場站、保稅倉庫等設施建成,多部門攜手創新多式聯運“鐵路快通”模式,企業在昆明辦理通關,直達出境,物流成本大幅降低。
列車從開通初期的每天1對增至現在每天5至6對,貨運量從開通初期單月24萬噸增至10月份單月135萬噸,中老鐵路動能強勁。
目前,國內已有21個省(區、市)先后開行中老鐵路跨境貨物列車,貨物運輸覆蓋老撾、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柬埔寨、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運輸貨物品名從開通初期的100余種提升到1200余種。
楊杰是上海仁承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昆明分公司負責人,他介紹,仁承公司主要出口布匹、紡織等原材料,貨物出口地有老撾、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一年貿易額在3億美元左右。公司在首趟中老國際貨物列車就開始發運貨物,受益于中老鐵路國際貨物列車通關快、運輸穩定的優勢,一年來貨物出口量遠超疫情發生前。楊杰說:“在近一年時間里,公司在云南的貨物出口量也從零發展到全公司貨物出口總量的近二分之一。”
位于西雙版納的野象谷站是中老鐵路大通道帶動大物流的一個縮影。中老鐵路開通不到半年,橡膠原料的運量迅速增長,野象谷站容量滿足不了需求,擴容升級計劃提上日程。當地正積極會同有關部門在附近建設綜合保稅區,啟動園區鐵路專用線建設,打通鐵路運輸“最后一公里”,推動公路和鐵路冷鏈接駁無縫銜接。
今年5月,經中老鐵路運抵貴陽綜合保稅區的5個海外集裝箱,搭乘中歐班列從貴陽都拉營國際陸海通物流港駛出,首次實現中老鐵路與中歐班列國際貨物測試銜接。
鐵路部門介紹,隨著對“瀾湄快線+西部陸海新通道”“中老鐵路+中歐班列”等國際運輸新模式不斷探索,“鋼鐵絲路”的輻射效應和跨境貨運能力將進一步增強,賦能中老兩國和聯動地區的經濟更好發展。(記者 段毅)
(責編:徐前、朱紅霞)
圖片來源:中鐵昆明局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