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世界交通運輸大會的新一代航運系統論壇在線上舉辦。論壇期間,國內外的專家學者相聚云端,圍繞“‘新一代航運系統’的技術體系、功能架構及其實現途徑”的主題暢所欲言,充分介紹了目前學術界、產業界等最新學術及技術成果,為中國乃至世界的航運業的發展作出貢獻。
航運業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行業,在面對人民對航運業提出的新要求上:減碳環保、節約成本、數字智能等,新一代航運系統的產生應運而生,同時大大推進了船舶智能化的進程。
智能技術的發展于運用正在重塑船與岸、船員于船舶系統的關系。根據世界海事大學《交通2040:自動化、科技、就業-未來工作》報告預測,在2040年左右,遠程監控下的自主船舶將達到15%左右。“10年后,因為船舶智能航行,給內河和沿海航行的船舶帶來約200億元的成本節約,大概可以形成約120億的船舶智能航行裝備和服務的市場規模。”中國工程院院士嚴新平認為,我國新一代航運系統的控制體系建設,將有助于我國水路交通系統運輸效率、安全性能的提升;促進我國航運業的人員從業模式與環境的變革;以及推動我國船岸協同駕控技術引領世界發展方向。
嚴院士還介紹道,“新一代航運系統將以實現乘客和貨物的舒適搭載與個性化、高效精準位移為服務導向;綠色智能船舶、數字生態設施、可靠岸基支持和韌性運營服務等獨立運作而又隨機關聯的組件、要素和系統適時交互、協同作業;同時具有明顯的層級特征,分為要素單元級、功能系統級和架構集成級。”
自主航行船舶發展讓航運業各利益相關方在數字化、智能化發展過程中有了共同的遠景目標。那么如何做好岸基支持是智能航運發展的必要前提。
對此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文捷認為,“首先是整個系統要具有開放性,要能夠同時支持不同自主化水平的智能航行船舶需求,其次在信息交互過程、數據結構、接口標準、通信網絡等需要有統一規范,然后是系統需要模塊化設計,并提供高質量的信息服務,最后也是重要的一點,必須確保系統要具有安全性,保證數據和網絡安全。”
新一代航運系統的建設對參與全產業鏈打造的各相關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硬件軟件并重。一方面,從生產制造、載運工具、運輸服務等方面實現基礎設施,運輸效率、技術手段的提升,另一方面,催生航運新業態進一步完善新一代航運系統下的產業轉型結構。因此如何做好相關配套措施,也是專家學者關注的重點問題。
“首先需要完成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標準;在水上服務站,現有的港 口建立綠色能源服務能力:建立綠色能源基地和網絡,保障供給的時效;完成水上供給設施建設(加注船)等。其次要做好關鍵技術攻關,包括燃料綠色技術量產化-如何擺脫石化能源的依賴;綠色燃料的存儲;技術-安全性和適應性;大型綠色燃料設備-燃氣輪機、燃料電池等。”深圳大學教授陳繼紅還建議,未來在省域、區域、流域之間搭建監管服務共享平臺突破單一港區的管理模式,推行船舶“直進直靠、直離直出”,加快實現航運組織的智能化運行。建設岸基駕控中心:推行港航一體化綜合調度,將船舶、港口、貨主等服務和監管 方全部關聯起來,將各類資源要素轉變為航運過程中的可控狀態流,實現在航營運 船舶的實時監管、控制和駕駛權切換響應,為新一代航運系統強化岸基支撐。
圖片來源:中國水運網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