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記者 楊柳
繼山東港口煙臺港2022年貨物吞吐量突破4億噸后,12月27日,山東港口日照港年度吞吐量突破5億噸,同比增長6%,實現了新的歷史跨越。
實現新的億噸跨越,日照港僅用了三年時間。而這三年,恰恰是在國際局勢復雜多變、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宏觀經濟下行等多重考驗下,山東港口推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三年。因此,日照港這份成績單確實來之不易。
回顧日照港的進階之路:2006年吞吐量突破1億噸;2010年、2013年跨越兩個億噸臺階;2019年,山東港口成立,日照港吞吐量突破4億噸;2022年吞吐量一舉突破5億噸,成為全球最年輕的5億噸大港。
5億噸的吞吐量可謂成色十足。2022年,日照港8個貨種過千萬噸,7個貨種居全國首位,是全球重要的能源和大宗原材料中轉基地,全國最大鐵礦石、大豆、木片、原木、石油焦進口港,全國最大焦炭中轉港,全國第三大原油中轉港。
集裝箱完成580萬標箱,比2019年增長29%,集裝箱量位居全國沿海港口前10位,“南來北往日照港”品牌越擦越亮。
鐵路拖運量突破1億噸,每年增長近1000萬噸,居全國沿海港口鐵路首位,建成全國首個路港集疏運指揮中心,月度日均裝車最高突破4000車,瓦日鐵路全年調進量2580萬噸,是2019年的近四倍。
航線通達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余個港口,開通內外貿集裝箱航線49條,覆蓋國內主要沿海港口及日韓、東南亞等國,港口輻射范圍不斷擴大。
三年新建成泊位7個,新增通過能力4700萬噸,新增硬化及臨時堆場360萬平方米,新增原油倉儲能力160萬立方米,港口能級持續提升。
同時,日照港全力推進生產布局調整、業務流程再造、管理體制創新、基建體系重構,創造了多個“全球首個”“全國首個”“全國第一”,成為港口制度創新、流程創新、科技創新策源地,示范作用持續顯現。
在實施5類30項改革的基礎上,日照港按照“一體化營銷、區域化生產、集約化管理”思路,穩步推進2類10項改革,構建流程化智慧化的業務新系統、專業化集約化的管理新體制,建立起由點及面,從局部到整體,全領域、全流程的“大循環”。
建成全球首個順岸開放式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為全球港口提供了傳統碼頭改造升級為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的“中國樣本”,船時效率提升26%,堆場作業箱量占比超50%。
實施石臼港區南區智慧綠色大宗干散貨作業區流程化改造,聚力實現設備無人化、系統智能化,打造“全國港口散貨作業智慧綠色新標高”,年作業能力達1億噸。
建成全國首個退岸還海修復整治工程“海龍灣工程”,修復整治岸線總長度1882米,形成沙灘約46萬平方米,昔日煤碼頭變成風景宜人的“金腰帶”。
建成全國集成化程度最高、技術最先進的智慧綠色“散改集”工藝系統;打造沿海港口首臺自動駕駛內燃機車,填補我國港口鐵路自動駕駛機車技術研究空白;投用日照港科技大樓,打造全國沿海港口“零碳排”辦公典范;開展“美麗港口”行動,新增綠化面積43萬平方米;加大能源結構調整,生產作業清潔能源占比達51%以上……
山東省港口集團黨委副書記、董事、總經理李奉利在致辭中表示,日照港吞吐量突破5億噸,是山東港口縱深推進一體化改革的又一豐碩成果。未來,山東港口將錨定“走在前、開新局”,持續放大港口平臺功能和樞紐作用,積極培育現代航運綜合服務體系,加快推動“三區互融”,助力日照市譜寫現代化海濱城市建設新篇章,為服務全國全省發展大局貢獻更大力量。
圖片源于:中國水運網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