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全
2023年是中國新冠疫情防控政策優化調整后的關鍵一年,疫情對全國各行業發展的限制作用逐步減弱,并且隨著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疊加發力,經濟復蘇進度或將加快。其中IMF對2023年中國經濟的增速預期為4.4%,世界銀行預測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將恢復至4.3%。
展望今年沿海干散貨運輸市場,需求增速預計在2%左右,運力持續增長,運價總體呈現出前低后高的M型走勢。
需求增速約2%
錦州港糧食碼頭。
2023年,隨著國內疫情防控政策優化調整,疫情對全國各行業發展的限制作用逐步減弱。經過一段時間緩沖后,經濟復蘇進度或將加快,拉動內貿需求、增強發展韌性。國家層面預計將通過出臺相應基建與房建政策等調節措施,保障國民經濟穩定運行,GDP預計增速將有所上升。
“雙碳”背景下疊加2023年IMO碳排放新規影響,沿海煤炭運輸需求上漲預計將有所限制;外貿礦石運輸船舶延續過去“海進江”情況,沿海鐵礦石運量或有所下降;基建端發力帶動下,礦建材料的需求或將維持高增長,房地產礦石需求仍將成為沿海鐵礦石運量的較大缺口;養殖業需求韌性支撐疊加國內糧食生產有力保障,沿海糧食運輸需求或將小幅增加。綜合考慮,預計2023年沿海干散貨海運需求增速總體將在2%左右。
沿海煤炭運輸需求或將出現下滑。2023年,隨著經濟加速復蘇,工業用電需求或將順勢增長,此外2023年煤電能源保供地位不斷提升,火電用煤或存在較大需求空間。但2021—2022年水電發力情況較差,2023年水電表現仍未可知,或將分攤火力發電量。除此之外,國家將繼續調整和優化能源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新能源、特高壓在電力消費市場的份額日益凸顯,火電耗煤量將受到影響;疊加澳煤陸續開放進口,后續國際煤炭供給或將趨寬,進口煤價下降將對沿海煤炭運輸需求造成壓力;浩吉鐵路對沿海煤炭運輸市場需求影響也將持續擴大。綜合來看,預計2023年沿海煤炭運輸需求或將出現下滑。
沿海鐵礦石運量預計大幅下滑5%—10%。2023年,隨著全國疫情防控政策的優化調整,沿海運輸結構或發生變化,外貿礦石運輸船舶延續過去“海進江”情況,沿海鐵礦石運量或有所下降。此外,在針對房地產定向降息等各項政策驅動下,2023年中前后房地產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拖累效應有望減弱,但總體上對鋼材需求和鐵礦石運輸需求仍然缺乏支撐;“雙碳”背景下,國內鋼鐵行業“去產能”進程持續推進,鋼鐵供需兩弱難有改善。預計2023年沿海鐵礦石運量將大幅下跌5%—10%。
沿海糧食運輸需求小幅增長1%—2%。2023年,我國第二次提出千億斤糧食增產行動,國內糧食種植結構將繼續優化,產量保持增長;隨著經濟復蘇進程加快,居民消費升級,口糧消費需求或將降低,但消費需求更多轉向肉奶蛋禽等方面,將拉動下游糧食深加工企業需求上升。此外生豬存欄量相對高位,飼用玉米消費需求也將同步上升。國內疫情放開,國內糧食進口量或將有所減少,下游消費需求受進口玉米及替代谷物的擠兌影響逐漸減小。但俄烏沖突對糧食進口仍存在負面影響。綜合研判,預計2023年沿海糧食運量同比小幅增加1%—2%。
沿海礦建材料增速放緩至10%左右。2023年,我國“兩新一重”等基建項目對礦建材料的需求仍然旺盛,在禁止河砂開采力度不斷加大的情況下,沿海砂石運輸需求仍將維持高速增長,但受房地產業需求支撐作用減弱影響,增幅或將有所收窄,預計2023年沿海礦建材料的運量同比增長10%左右。
運力維持低速增長
黃驊港煤炭碼頭。
2022年新增船舶訂單量雖不及2021年,但未來兩年仍有大量前期積累的待交付船舶投入市場。同時,在船舶減排要求日益嚴格的背景下,沿海干散貨船舶拆解數量也有望維持高位,因此預計中國沿海干散貨船運力增速將維持低速增長。
據測算,預計2022年底國內沿海干散貨船舶運力將達到7700萬載重噸左右,全年運力增幅在2.75%左右;2023年底有望達到7900萬載重噸左右,較2022年底的預測值繼續上漲2.6%左右。
新造船交付量維持高位。克拉克森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2月底,中國旗干散貨新造船(包含1萬載重噸以上、9萬載重噸及以下的干散貨船舶,下同)交付量累計125艘、457.64萬載重噸,噸位同比增長94.3%。
受2021年沿海干散貨市場運價高漲以及船東運力結構調整需求影響,近兩年中國旗干散貨船手持訂單數量高企,按2022年底手持訂單情況預計,2023年、2024年中國船東仍有431.8萬載重噸、491.95萬載重噸的沿海干散貨新造船等待交付,可見新船交付量短期內仍將維高位。
另外,由于目前交通運輸部尚未公布2022年下半年的沿海干散貨船舶運力數據,根據交通運輸部2022年上半年的運力數據和克拉克森的訂單統計數據進行測算,在2022年下半年繼續交付給中國船東的沿海干散貨新造船(包含1萬載重噸以上、9萬載重噸及以下,且在中國境內船廠建造的干散貨船舶)共計87艘,307.36萬載重噸,預計2022年全年沿海干散貨新投入運營船舶數量為597.96萬載重噸。
船舶拆解量將低位回升。通過對現有干散貨船舶船齡情況的分析可以看出,2022年船齡在28年以上的老舊船舶在中國沿海干散貨船隊中比重僅剩0.9%,未來需強制拆解的數量空間進一步壓縮。但由于船舶拆解價格仍在高位震蕩,加上航運業碳減排的步伐加快,船東調整船隊結構的意愿仍然較強。預計2022年全年沿海干散貨船舶拆解數量在390萬載重噸左右,較上年大幅增長約300%。船東運力的結構性拆解仍將持續,2023年拆解量或將保持300萬載重噸附近。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2022年中國船東的散貨船舶新增訂單數量盡管不及2020—2021年,但仍維持相對高位,未來兩年仍有大量前期積累的待交付船舶投入市場。同時,在船舶減排要求日益嚴格的背景下,沿海干散貨船舶的拆解數量也有望維持高位。預計至2023年底,沿海干散貨船舶運力有望達到7900萬載重噸左右,較2022年底預測值(7700萬載重噸)上漲3%左右,沿海散貨運力維持低速增長。
雖然沿海散貨船隊運力增長緩慢,但是預計有效運力仍將繼續中高速增長。2022年船舶在港口裝卸和等待時長顯著高于往年,大幅降低了船舶周轉效率。但是隨著煤炭長協穩價保供政策持續發力,沿海運輸節奏將更加穩定,船舶在北方港口等泊情況將大幅減少,預計2023年船舶周轉效率較2022年進一步提升。同時,考慮到新造船及進口船的投放規模,疊加部分不合EEXI法規的內外貿兼營船舶回歸內貿市場,預計2023年沿海干散貨市場有效運力平均值將達7055萬DWT以上,同比增長9%。因此運輸市場供給總體過剩基本面未改觀,仍以寬松為主。
運價呈M型走勢
2023年,沿海干散貨運價均值將較2022年小幅下滑,總體呈現出前低后高的M型走勢。沿海干散貨運輸三大貨種中,煤炭和礦石運價波動幅度較大,糧食運價波動幅度較小。2023年沿海干散貨總體運價均值較上年小幅下滑約4%,至1080點左右。
2023年,沿海散貨運輸市場的主要利好因素包括:國內經濟疫后恢復,發展韌性充足;礦建材料運輸需求仍保持韌性。
2022年第四季度以來,國家層面持續優化現行防疫政策,2022年12月16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對經濟發展和提振信心的強調明顯提升,提出多項措施,確保2023年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可見2023年恢復經濟將被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工業、服務業生產端的部分制約因素將逐步解除,中國經濟韌性仍存,對大宗干散貨物的需求將穩中向好,對沿海運價構成支撐。
礦建材料運輸需求仍將保持韌性。2022年,雖然房地產業需求持續低迷,沿海礦建材料運量出現近年來罕見的同比下滑現象,但得益于“保交房”政策推動及其他基建項目支撐,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沿海礦建材料運量再度回歸高速增長區間,可見我國礦建材料需求仍舊旺盛。預計2023年沿海礦建材料運輸仍將繼續韌性增長,但受高基數影響,以及房地產項目拖累,增速將有所回落至10%左右,成為沿海運輸需求的最大支撐因素,可能在短時間內推高沿海運價。
主要不利因素包括:煤炭長協機制將削減沿海市場貨盤;下游重點行業需求存在下滑風險;運輸結構變化為沿海運輸帶來挑戰;沿海船舶周轉效率進一步提升;沿海散貨市場供需形勢仍然嚴峻等。其中,砂石運輸需求仍然是沿海散貨運輸市場的重要支撐。
從整體供需角度來看,2023年預計沿海散貨運量增速為2%左右,運力增速為2.6%左右,運力過剩現象仍難以得到有效緩解。從內外貿兼營船的角度來看,雖然有多家行業機構及船東表示看好2023年國際干散貨海運市場行情,但預計市場難以恢復至2021—2022上半年的火熱狀態;加之IMO關于碳排放監管的新規(EEXI和CII)將于2023年正式實施,目前BIMCO已制定了包含CII條款的租船范式合同,為保障收益,部分兼營船或將回流至沿海市場,沿海散貨運輸市場供需形勢或將更加嚴峻。
圖片源于:中國水運網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