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記者 楊柳
3月7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時指出,2023年,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穩中求進、守正創新,以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司法服務。
周強在報告中指出,2022年,全國法院各項工作穩中有進。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18547件,審結13785件;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受理案件3370.4萬件,審結、執結3081萬件,結案標的額9.9萬億元。
2018年至2022年,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14.9萬件,審結14.5萬件,比上一個五年分別上升81.4%和81.5%,制定司法解釋114件,發布指導性案例119件,加強對全國法院審判工作監督指導;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受理案件1.47億件,審結、執結1.44億件,結案標的額37.3萬億元,比上一個五年分別上升64.9%、67.3%和84.7%。
依法服務高水平對外開放方面,審結涉外商事案件9.5萬件、海事案件7.6萬件;堅定不移貫徹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圍繞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和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等出臺司法服務政策;審理鐵路提單物權糾紛案,促進陸上國際貿易規則創新;完善中歐班列等國際鐵路運輸案件專業化審判機制;推進國際海事司法中心建設,維護國家海洋權益,服務海洋經濟發展;審理“普拉利斯”輪扣押案、“天使力量”輪船員勞務合同案等案件,我國海事司法公正、高效、透明等優勢充分彰顯。此外,推進國際海事司法中心建設,形成包括11個海事法院、42個派出法庭在內的全國海事審判組織體系;定期發布海事審判白皮書(中英文版);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共建國際海事司法研究基地;上線中國海事審判網,服務海事審判工作,滿足群眾司法需求傳播中國法治聲音,越來越多外國當事人主動選擇中國法院管轄。
依法服務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完善長江、黃河生態保護修復司法政策,流域內法院司法協作“串珠成鏈”,攜手保護“母親河”。江蘇法院跨省移交“長江特大非法采砂案”生態修復金,落實全流域一體化保護;創新適用補植復綠、增殖放流等恢復性司法舉措,判令補植樹木超過9085萬株,放流魚苗超過5.1億尾。
司法體制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設方面,法院組織體系更趨完善,增設南京海事法院、海南自由貿易港知識產權法院,高起點高標準建設北京、上海、成渝金融法院,加強跨行政區劃法院建設,人民法院組織體系更加適應國家發展戰略需要。
圖片源于:pixabay.com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