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記者 龍巍 張植凡 通訊員 曹暢
4月10日中午,在海港拖輪簇擁之下,全球最大集裝箱船“地中海伊琳娜”(MSC IRINA)號(最大裝箱量24346標準箱)緩緩靠泊廣州港南沙二期集裝箱碼頭,僅間隔17天便再次刷新南沙港區掛靠最大集裝箱船舶的歷史記錄。
我國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集裝箱船舶“地中海伊琳娜”號于今年3月下水,由江蘇揚子江船業集團建造,船長399.99米,型寬61.3米;最高單貝堆箱層高達25層,相當于22層樓的高度;最大裝箱量24346標準箱,這些集裝箱在地面首尾相連一字排開可以從廣州連接到香港,是當之無愧的“海上巨無霸”和“帶貨之王”。
此次“地中海伊琳娜”號的靠泊作業將搭載粵港澳大灣區生產的智能家電、光伏產品、紡織品、家具等產品,開往地中海方向并串聯沿途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重要港口。隨著該輪的加入,南沙港區地中海航向AM2航線配備最大裝箱量1.9萬標準箱以上的大型船舶已達13艘。
針對此次的靠泊作業,廣州港南沙二期的專業化操作團隊采取“一船一方案”,與船公司和口岸單位密切溝通配載計劃,全流程優化作業安排,通過無紙化辦單,全方位保障貨物的安全準時裝載。據了解,在上海航運交易所最新公布的“3月全球主要港口遠洋國際集裝箱船舶平均在港在泊停時”中,廣州港平均在港停時和平均在泊停時均為最短,港口綜合效率在世界主要港口中排名繼續保持第一。
在廣州海關、南沙海關的大力支持下,經南沙港區進出口“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的“灣區一港通”通關模式已經廣泛鋪開,圍繞南沙樞紐港,在廣州、佛山、江門、中山等地區13個內河港口實現常態化運作,集裝箱進出口通關時效更快、物流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為南沙口岸通關環境賦予新的動能。南沙港區利用EDI技術實現了100%出口無紙化,通過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了進口無紙化放貨,以前2小時的現場辦理時間,現在通過線上一鍵申報直接壓縮到幾分鐘,高效保障跨境電商等進口貨物在港操作順暢。
圖片源于:中國水運網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