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記者 楊柳 通訊員 曹洋
近日,“濟寧e交付”平臺成功入選交通強國山東示范區第一批試點工程,這也是山東全省唯一一個船舶污染防治類的試點項目。
作為京杭大運河北段重要節點城市,濟寧市現有港口碼頭45家、水運企業159家、營運船舶6930艘,每年進出濟寧轄區的船舶多達15.6萬艘次。依托大運河這條“黃金水道”,濟寧創造了“運河之都”的經濟繁榮。但伴隨運河內繁忙穿梭的船舶而來的,還有大量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含油污水等污染物,對南北縱穿的南四湖水域生態環境構成了潛在的風險隱患,成為多年來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問題和行業監管部門一大難題。
濟寧市港航事業發展主動籌謀、創新實踐,在山東全省率先建成船舶污染物聯單監管“濟寧e交付”信息平臺,打造了船舶污染物全流程電子鏈條式閉環監管模式,實現了船舶污染物來源可溯、去向可循、全程可控和真接收、真轉運、真處置的“三可三真”目標,為守護大運河清水綠岸、筑牢南四湖生態屏障,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提供了堅實保障。
打破信息壁壘,搭建“船-港-城”全鏈條監管平臺
船舶污染物聯單監管“濟寧e交付”信息平臺于2021年建設啟用,搭建了一圖概覽、聯單管理等8大版塊,具備電子報港、動態監管等20余項功能,將轄區船舶、港口、船閘及轉運、處置單位信息全部納入平臺數據庫。
基于手機微信普及率高、小程序應用簡便性好的因素,平臺系統將微信小程序和PC端管理后臺作為工作載體。船員通過掃描“濟寧e交付”微信小程序,注冊生成船舶交付二維碼,在智能接收設備終端掃碼,即可實現船舶垃圾的自助交付,并同步生成電子接收證明,實現了由人工稱重、手工開單到智能交付、“電子聯單”閉環流轉的管理升級,構建了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的全流程電子鏈條式智能監管,不僅讓船舶污染物接轉處各個環節信息“實時可見、隨時可查”成為現實,更促進了船員、港口、轉運處置企業和監管單位的信息共享,提高了船舶污染物聯合監管能力,為建立船舶污染物“船-港-城”全鏈條監管機制提供了平臺保障。
應用數字載體,實現智能送交方便快捷
在濟寧全市港口同步配套建設了船舶污染物智能接收設施,其中配備船舶垃圾智能接收柜45臺、含油污水貯存柜45個、流動接收車88輛。船員送交生活垃圾,在垃圾智能接收柜可一鍵實現“掃碼投放、自動稱重、數據上傳、分類收納”全自動接收。配套研發了新能源多功能污水接收車,具有零排放、全封閉等六大亮點,一次即可完成生活污水、含油污水同步接收、數據上傳。接收模式由過去的“固定式、船找設施、費時費力”升級到現在的“流動式、上門服務、方便靈活”,每艘船舶接收時間由1小時縮短為10分鐘,工作效率提高80%以上。根據船員實際需求,開發了“一鍵預約”功能,船舶到港隨到隨交,真正做到了“數據多跑路、船員少跑腿、送交零等待”。
創新工作機制,促進船舶污染物應交盡交
研究出臺了《船舶污染物接轉處技術導則》,明確了港口、船舶、船閘的船舶污染物接轉處設施建設運行標準、具體工作要求。創新“153”(每航次或者每五天至少送交一次船舶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每三個月至少送交一次船舶含油污水)管理舉措,制定了“先交付后作業”“先檢查后過閘”“兩稱重一計量”工作機制,實行“十查十看”工作法、“線上預審+線下抽查”制度,推行交付積分獎勵模式,大大提高了船員交付污染物的積極主動性。
打造貼心服務,叫響“濟舟港灣”綠色品牌
為提高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服務水平,更好地服務廣大船員,圍繞“接收+服務”,立足船員實際需求,指導16家大型港口建設了環保服務驛站,集“接收、宣傳、服務、應急、調度”等功能于一體,提供淡水補給、日用品采購等30余項服務,加強環保法律法規宣傳引導,著力將驛站打造成方便船員的“服務站”、關愛船員的“暖心站”和船員學習的“加油站”,叫響了“濟舟港灣·運河上船員的家”京杭運河綠色服務品牌。去年,濟寧市5家港口榮獲省“海員之家”榮譽稱號。
截至目前,“濟寧e交付”平臺注冊用戶數1.2萬個,送交船舶14.85萬艘次,累計免費接收船舶生活垃圾224噸、含油污水276噸、生活污水3245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282噸。平臺軟件取得國家版權局著作權登記,創新做法成功入選全省新型智慧城市優秀案例和交通強國示范區試點。
下步,濟寧市港航事業發展中心將持續優化完善“濟寧e交付”系統功能,提升“濟舟港灣”環保服務驛站服務質效,強力推進綠色港航創建,打造內河全國一流、江北第一、山東唯一港航污染防治“濟寧樣板”,為助推港航經濟高質量發展筑牢綠色生態底色。
圖片源于:pixabay.com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