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焦法
從南京市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監督局獲悉,該局深化“一體化+智慧執法+信用監管”執法新模式建設,著力推進本市交通執法改革和執法隊伍建設,相關執法資源實現了有效整合,取得明顯成效。
水上執法資源深度融合,港口、航運、海事、船檢、航道55大項136小項行政審批事項進駐南京航運中心公共服務大廳,打造“一站式”品牌服務,對水上政務事項實行“一窗式”集中受理、分類辦理。與南京海事、CCS跨部門聯合構建實現高頻服務事項“一件事”新型政務服務模式。同時,整合港政、水路運政、海事行政、航政等執法力量,轄區港航安全生產、污染防治和經營秩序的監管能力得到極大提升。
有效整合交通運輸系統內部執法資源。在港口源頭治超工作方面,沿江22家港口企業過磅信息、40路監控100%接入市級監管平臺,實現超載超限信息實時報送。加強源頭治超宣傳,深入港口企業開展普法宣傳,有效運用典型案例,督促港口企業充分吸取事故教訓,確保責任到位、管理到位,把好源頭企業出港關。同時,加強與路政、運政及屬地交通運輸部門的執法協作,實現了港口重點貨運源頭單位超限超載治理工作的全過程監管。
轄區內跨部門執法協作機制進一步深化。在危險貨物港口作業、船舶污染防治、船舶岸電使用等方面與直屬海事部門建立了長效監管機制,開展每周不少于一次聯合現場檢查,實現船舶水污染物“應收盡收”、閉環管理,港口碼頭岸電“應接盡接”、規范使用,船舶清洗艙“應洗盡洗”、依規處置。
密切聯合生態環境、水務、城管、海事等部門開展全港船舶污染防治聯合檢查。督促轄區到港中國籍營運船舶以及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單位在“長江經濟帶船舶污染物聯合監管與服務信息系統(船E行系統)”中注冊登記率應不低于95%;信息系統中船舶污染物的轉運和處置量數據均達到接收量90%以上。
在涉海運輸、長江禁漁等方面與公安、農業農村、直屬海事等部門的執法聯動日趨規范。在內河船涉海治理方面,強化與海事、海警、公安等部門的信息通報,開展聯合執法,做好涉海船舶名單公示、船舶點驗、非法營運船舶召回等工作;對涉海船舶、失聯船舶、脫檢船舶開展協查;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將行政處罰從船公司延伸到自然人。成立內河船涉海管理工作專班,加強政策宣傳。在重點區域和街道召開現場會,形成齊抓共管的氛圍。執法改革以來開展內河船從事涉海運輸行政處罰案件18件。在長江禁漁方面,今年會同水上公安、農業農村、南京海事局等部門開展長江禁捕集中整治專項行動,建立長江禁捕聯席會議制度,完善聯合執法協作機制,重點打擊水上商貨船攜帶禁用網具工具進入禁漁區、涉漁“三無船舶”、非法捕撈垂釣、“電毒炸”外省市越界偷捕偷釣等違法行為,對目標區城內船只做到有疑必查,嚴肅查處發現的各類涉漁違法行為,驅離使用抄網捕魚5人,查扣漁具1套。
跨區域執法協作逐步完善。深化“集中船舶檢驗”服務,“線上+線下”雙結合服務,江浙滬皖長三角區域待檢船舶實施船舶檢驗“通檢互認”服務。自實施以來,開展集中檢驗130余艘,通檢互認50余艘,不僅為船東節省了營運成本,更推動了長三角區域船檢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建立寧、滁、馬水上交通聯防聯控機制和聯席會議制度,長江經濟帶相關執法機構、長三角同行業執法機構、南京都市圈同行業執法機構的協調配合日趨緊密。今年3月,簽署三地多邊協議,建立協調聯動和信息通報機制,共同應對交界相鄰水域船舶流量大,非法作業船舶“游擊戰”,水上通航安全和環境保護面臨巨大挑戰等問題。實現了水上交通綜合執法資源信息“互聯互通”、執法領域“協同共治”。
圖片源于:中國水運網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