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隨著最后一方混凝土澆筑完成
由中鐵建設承建的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
01標段站房核心區(qū)
正式進入主體結構
地下三層站臺層施工階段
這座亞洲最大地下最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
取得新進展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效果圖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工程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區(qū),西起北運河東岸,東至東六環(huán)外路縣故城遺址區(qū),北起京哈鐵路南側路,南至楊坨中路、楊坨一街,地下建筑面積約128萬平方米,是推進京津冀協同發(fā)展的標志性工程。
該交通樞紐整體為地下三層結構,站房核心區(qū)面積約37.9萬平方米,站臺規(guī)模為8臺14線,匯集了京唐城際鐵路、京濱城際鐵路、機場聯絡線以及3條地鐵線,開通運營后,可實現北京城市副中心15分鐘直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35分鐘直達北京大興國際機場,1小時直達雄安新區(qū)。
樞紐工程地上設西進站平臺和下沉庭院,負一層設東西進站廳、綜合服務中心和城市集散廳和公共商業(yè)、東側下沉廣場,負二層設東西換乘大廳、東西出站廳、東西出站通廊和候車廳,負三層為鐵路站場。
車站站臺增加了屏蔽罩設計,既能有效隔離行車空間與站房空間,減少溫度流失,降低行車噪音對站內旅客的影響,又能進一步提高站臺候車安全性。
科技助力攻堅克難
自2020年8月進場施工以來,中鐵建設項目團隊自主研發(fā) “PocketBIM”輕量化協同施工管理平臺,平臺基于WebGL技術云端轉換引擎,可實現線上多維度查看工藝做法,在手機端即可進行模型瀏覽、漫游、剖切、測量、顯隱控制,被稱為工程師BIM“口袋書”。同時應用智慧建造平臺,深度融合BIM、GIS、物聯網等新技術應用,建立交互式應用和智能化輔助應用決策,通過建筑信息模型,三維數字化協同管理,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提升施工項目數字化集成管理水平,有效提高人均勞動效能。
智慧建造平臺
為確保逆作法開挖運土、混凝土運輸,項目團隊基于地下結構逆作法與基坑開挖的空間效應,采用BIM技術與優(yōu)化算法,研發(fā)出了新型的鋼-土馬道協同集約化的物料運輸體系。道路承壓層結構采用“鋼構梁+鋼板路面與原狀土層+混凝土面層”相結合,在滿足施工通行量需要的同時可最大限度減少馬道區(qū)域預留土方量,鋼結構與站房主體結構通過預埋鋼板可有效連接,增強運輸體系整體穩(wěn)定性。鋼土結合馬道用鋼量為220噸,與原策劃雙鋼馬道用鋼量相比節(jié)約2380噸,實現了項目降本增效的新突破。
候車層鋼牛腿
在候車層鋼牛腿安裝過程中,為保證牛腿與柱節(jié)點安裝的精確度,項目團隊自主開發(fā)三維掃描技術,在結構牛腿安裝前,先對梁柱節(jié)點進行三維掃描,同時通過使用Alpha shapes算法提取點云數據對鋼結構牛腿進行模型建立,進行初步安裝誤差分析,該項技術將柱頂傾斜度控制在0.3毫米至0.7毫米之間,達到工程垂直度的要求。
為給地下工程順利推進提供有力保障,中鐵建設在該項目成立了“科研攻關團隊”和“勞模創(chuàng)新工作室”,在業(yè)主單位、股份公司的指導下,聯合設計院、高校、設備廠家等多家單位進行技術攻關、設計研發(fā)等。
全國BIM“龍圖杯”大賽一等獎獎杯
截至目前,該項目應用BIM等技術,完成蓋挖逆作法施工、出土馬道等方案優(yōu)化11項,獲得新型發(fā)明專利11項,國家級BIM應用技術一等獎2項,國家級QC成果三等獎1項,北京市QC成果Ⅰ類4項,Ⅱ類2項,發(fā)表核心論文論文23篇,工法3篇,形成軟件著作1部。先后獲評“北京市青年安全生產示范崗”“中國鐵建股份公司示范黨支部”等榮譽。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01標段在正式進入地下三層主體結構站臺層施工后,工程將進入項目地下最深處施工階段。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建成后,將成為亞洲最大的地下綜合交通樞紐,同時也將是首都新門戶和城市副中心未來的交通中心、活力核心,對打造“軌道上的京津冀”、完善北京市客運樞紐格局、形成“站城融合”的城市綜合體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