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黃河“幾字彎”頂部的烏梁素海
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濕地
承擔著黃河
水量調節、水質凈化、防凌防汛等
重要功能
圖片來源:中國建筑
由中建集團旗下中建一局承建的全國最大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修復試點工程——烏梁素海流域生態治理修復項目,治理流域面積約1.47萬平方公里,沙漠治理面積位居全國同類工程前列。
烏梁素海流域生態治理修復過程中,中建集團牢記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的重要要求,充分發揮全產業鏈優勢,以市場化方式整合資源、集成技術、有序管理,通過“修山-保水-擴林-護草-調田-治湖-固沙”的生態修復,讓烏梁素海這顆“塞外明珠”逐漸恢復昔日光彩,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綠色映底蘊 山湖見初心
烏梁素海位于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境內,既是中國八大淡水湖之一、黃河流域最大的功能性濕地,也是全球荒漠半荒漠地區極為少見的大型草原湖泊,素有“塞外明珠”的美譽。
曾經的烏梁素海水草豐美、碧波蕩漾、候鳥翔集,然而,20世紀90年代以后,當地城鎮污水、工業廢水和農田退水排入烏梁素海,使烏梁素海水體受到污染,生態功能退化,生態環境問題突出,2008年,烏梁素海水質變為劣Ⅴ類。
為改變烏梁素海面貌,2019年6月,烏梁素海流域生態治理修復項目開工建設。項目包含烏蘭布和沙漠治理(沙)、烏拉山南北麓林草生態修復(林草)、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山)、烏梁素海海堤綜合整治(湖水)、農田面源及城鎮點污染綜合治理(田)等5種業態、9個子工程,工程難度大、治理種類多、施工環境艱巨。
“4233"生態修復治理模式
一體化、系統化修復是烏梁素海生態綜合治理的邏輯起點。項目團隊圍繞“修山-保水-擴林-護草-調田-治湖-固沙”的系統路徑開展生態修復,創新性提出“4233”生態修復治理模式。即4步走標準化沙漠治理,林草修復2大神器,礦山3重治理,海堤整治3步施工。通過荒漠化治理穩固沙丘、林草修復改善區域土壤及氣候條件,鞏固治沙成果;通過修復礦山環境遏制地表水土流失,保證植被覆蓋度,減少區域土壤沙化;通過海堤治理還原水體生態,保證水體安全。
荒漠變綠洲。治理前的烏蘭布和沙漠荒漠化嚴重,生態系統失衡,可耕地面積不斷縮小,自然條件惡劣。項目團隊創新研制輕型壓草覆沙機械,以機械壓沙為主,輔助以人工壓沙,恢復自然植被。烏梁素海流域生態治理修復項目西區總工程師牛東介紹,項目團隊在沙漠中鋪設草方格約3100萬個,種植梭梭樹等苗木1500萬株,鋪設沙漠道路160公里,并通過創新研發兩大治沙“神器”,進行沙漠治理。
烏蘭布和沙漠治理后。圖片來源:中國建筑
礦山現原貌。由于曾經無序的鐵礦開采,導致當地水土流失、草場沙化十分嚴重,水質受到污染。項目團隊通過采用削坡、三聯防護技術以及崩塌體清理→防護堤導流→泥石流物源鎮壓清運→生態修復四步走等方式,恢復礦山植被、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消除地質災害。
礦山修復后。圖片來源:中國建筑
大山披綠衣。治理前的烏拉山同樣生態破壞嚴重。為有效開展林草修復工作,項目團隊將防護林與經濟林相結合進行種植,形成林草結合生態型防護網。項目團隊完成區域森林植被19446畝的種植,有效減少區域地表徑流,防止水土流失,提高烏拉山南北麓生態建設和生態安全水平。
烏拉山植被修復后。圖片來源:中國建筑
碧水映藍天。治理前,烏梁素海海堤路被湖水和山洪沖蝕嚴重。項目團隊進行綜合整治,對原海堤加高培厚、碾壓、護坡,保障了烏梁素海海堤安全,改善了當地管理運行條件。通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如今的烏梁素海水質由劣Ⅴ類提高到整體Ⅴ類、局部Ⅳ類,水體由輕度富營養狀態改善為中營養狀態,生物多樣性持續恢復。
2022年10月,烏梁素海流域生態治理修復項目進入整體驗收階段,項目累計完成沙漠治理面積4.22萬畝,種植梭梭樹苗等苗木1500萬株;修復礦山面積70.635平方公里;修復林草3.3萬畝;完成海堤路修繕68.76公里。
烏梁素海流域生態治理修復項目完工后,將使“北方防沙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得到進一步提升,每年可減少100萬立方米的黃沙流入黃河,使黃河中下游水生態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并推動流域內3.7萬人口增收。
烏梁素海烏拉山麓林草修復實景圖。圖片來源:中國建筑
烏梁素海流域生態修復工程東區
項目經理 張富成
“回想建設歲月,與風沙鏖戰,和星辰相伴,我們親眼見證了漫漫黃沙變成茫茫綠野、‘沙進人退’變成‘綠進沙退’。今后,我們將把烏梁素海的修復經驗拓展到更多生態工程建設中去,讓天更藍、草更綠、水更清。”
煙波浩渺,水天一線
綠葦搖曳,飛鳥翔集
如今的烏梁素海
處處生機勃勃
“塞外明珠”的光彩
正在重新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