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秭歸港,綠色岸電受追捧。(通訊員李興衡 攝)
6月15日,宜昌九碼頭江畔,江面碧波蕩漾,船只往來不斷。在碼頭泊位旁,電力工人緩緩放下線纜,在岸電智能控制柜上點擊操作,船舶很快就接上岸電,轟鳴的柴油發電機聲隨之消失。
作為三峽大壩和葛洲壩所在地,每年近6萬艘次的船舶在宜昌待閘、過閘,船舶污染防治成為一道必答題。港口岸電,給碼頭帶來綠色變革。港口岸電是指船舶靠港期間停用自身燃油發電系統,而改用陸岸電網電源的電力供應形式。
“通過采用岸電系統,能安全高效地為船舶輸送岸電,滿足船上生產作業、生活設施等電氣設備的用電需求,大大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國網宜昌供電公司岸電運維服務人員李興衡說。
2015年起,宜昌開始探索岸電建設。2018年6月,國家電網公司會同交通運輸部、財政部、國家能源局、湖北省人民政府、三峽集團等建立政企合力的協同工作機制,重點建設三峽壩區岸電實驗區,推進長江流域岸電設施全覆蓋。
2019年4月,三峽壩區岸電實驗區建成,2020年底實現長江宜昌段岸電全覆蓋。“以前是我們求著船舶用岸電,現在是他們搶著用岸電。”李興衡介紹,岸電建設已覆蓋宜昌江段63個經營性碼頭、2個錨地、165臺套岸電樁,岸電供電容量為2.52萬千伏安。
這里的碼頭靜悄悄,源源不斷的綠電送往“長江三峽10”號游輪。“以前靠柴油發電吵得不行,現在用上岸電,噪音和異味都沒了,舒適度提高了。”“長江三峽10”號游輪輪機長周澤宇告訴記者,有了岸電供應,“江漂”生活正變得越來越方便,與柴油相比,價格明顯下降,經濟、生態價值兼備。
推動“電化長江”,提高長江含“綠”量。每逢傍晚,全國最大純電動游輪“長江三峽1”從這里出發,溯江而上開啟浪漫的夜游之旅。“長江三峽1”總電池容量約7500千瓦時,相當于100多輛電動汽車的電池容量總和。
如此大的電池功率,怎樣實現快速穩定充電?“高壓充電、低壓補電,編織一張覆蓋航線的‘充電網’,這種新模式解決了大型純電動船舶大功率充電難題。”李興衡說,在壩下九碼頭、壩上秭歸港建設專屬高壓充電樁,實現充電4-6小時續航150公里;在黃柏河、三峽人家、三斗坪等游輪碼頭建設低壓補電設施,完美化解續航里程焦慮。
長江清了、岸線綠了,江豚在宜昌從“稀客”變成了“常客”。當天,攝影師楊河正在江邊蹲守拍攝江豚:“以前,船舶靠港燒燃油,江面上飄著油花,現在船舶靠港用上了岸電,污染少了,我驚喜發現江豚在宜昌城區定居生活嬉戲,天天能看到它們。”
據悉,截至今年5月底,長江宜昌段各類船舶累計使用岸電達2634萬千瓦時,相當于替代燃油6190噸,減少有害氣體19500噸,為船舶節約用能成本3000萬元以上。
“暑期旅游高峰和夏季用電高峰即將到來,國網宜昌供電公司將強化岸電設施精益運維,抓實岸電客戶精心服務,更好地滿足游輪使用岸電的需求。”李興衡說,國網宜昌供電公司將以港口岸電為平臺和出發點,逐步建強電動游輪、電動公務船、電動運輸船舶充換電網絡,服務綠色航運,助力“電化長江”。(記者趙璟一、通訊員敖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