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里斯本宮殿的屋頂有一部分就是用漳州窯出口的瓷器裝飾。圖為漳州市博物館還原的里斯本宮殿屋頂。
東南網6月30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杜正藍 文/圖)
6月9日,“天下紅綠彩——古代紅綠彩瓷暨晚明漳州窯紅綠彩瓷特展”在漳州市博物館開展,海內外專家學者齊聚一堂,掀起一股研究漳州窯的熱潮。
明代中后期,漳州月港崛起,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對外交通的樞紐口岸,并逐漸筑就國際性貿易大港地位,東西方文化在此交流互動,刺激了漳州窯的興盛,大量產品遠銷海外市場。
始于九龍江,揚帆古月港。漳州窯青花、五彩、素三彩、單色釉等瓷器在大航海時期充當“絲路使者”,連通內陸與外海,在世界各地留下璀璨的足跡,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肇始于九龍江
漳州窯分布于九龍江三大支流東溪、西溪、北溪的中下游地區,支流在漳州平原東部相匯入海,入海口便是著名的月港
九龍江裹挾著泥沙來到下游淤積,形成我省最大的海積沖積平原——漳州平原。一路北上,發達的水系、肥沃的土地使漳州地區得到較早開發,繁衍了眾多人文古跡和豐富的文化遺產,也為窯業生產提供必備的物質基礎。
“漳窯在漳州……明中葉始制白釉米色器。”在《福建通志·物產》中有這樣的記載。據考古調查和發掘顯示,漳州窯業興起于宋元時期,鼎盛于明末清初,延續至清末民國,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以生產貿易陶瓷為主的重要民間窯場。
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重修的《漳州府志》記載:“瓷出南勝者,殊勝它邑,然亦不甚工巧,猶可玩也。”在以后的明崇禎,清康熙、乾隆的府志中也均有漳州窯業的記載。這說明漳州地區的陶瓷生產逐漸從最初用于生產生活,漸漸被賦予審美意識,在考究用途的同時,注重陶瓷器的觀賞和裝飾價值。
這些主要生產外銷瓷器的民窯窯口,在瓷器的制作工藝、燒造系統、產品特征和外銷路線等諸多方面表現出共性和延續性,集中反映了漳州地區瓷器的藝術特征,是閩南地區瓷器燒制技術的卓越代表,學界統稱為“漳州窯”。
漳州窯分布于九龍江三大支流東溪、西溪、北溪的中下游地區,支流在漳州平原東部相匯入海,入海口便是著名的月港。
漳州窯的瓷器主要由三大類組成:青花瓷、彩繪瓷和單色釉料瓷,尤其以青花瓷為大宗,器底粘砂粒的“砂足器”是其區別于其他窯口的明顯特征。
明清時期,漳州窯址形成的古窯址群以平和的南勝、五寨洞口窯址,華安的東溪窯最具代表性。如今,在南勝、五寨一帶發現的窯址數以百計,它們地處九龍江支流上游,順溪而建,形成“十里長窯”。
揚帆自古月港
月港商船揚帆之時,千萬種中國大地特有的工藝制品、絲織綢緞通過這里銷往世界各地,這其中就包括大量精美的漳州陶瓷器
明洪武四年(1371年),推行海禁政策。漳州月港因其地處偏僻、交通便利,逐步成為民間貿易商港。彼時起,西方商人“以物易物”的貿易方式,為漳州窯業帶來巨大的市場,漳州窯迅速發展走向成熟。
“多以百計,少亦不下六七十只,列艘云集,且高且深。”據明代張燮《東西洋考》記載,月港商船揚帆之時,千萬種中國大地特有的工藝制品、絲織綢緞通過這里銷往世界各地,這其中就包括大量精美的漳州陶瓷器。
漳州窯業迅速發展,一是漳州月港的興起,二是與景德鎮的淵源。
據《平和縣志》記載,1513年,時任平和地方長官的王陽明為安定地方,選留來自江西的隨軍兵眾,其中不乏陶瓷方面的能工巧匠。彼時,景德鎮官窯由于種種原因中斷生產,外銷瓷器量大幅減少,無法滿足月港海外貿易市場的大量需求,于是,許多漳州民窯趁勢而上。
“根據打撈的沉船物件來看,景德鎮窯與漳州窯常常成對配套,銷往海外。大約三件景德鎮瓷器,配一件漳州瓷器。”漳州市博物館副館長李和安介紹,高檔景德鎮瓷器供不應求之際,在外銷的刺激下,優質上乘的漳州窯瓷器被作為“附屬品”同船運載,遠銷海外。
在1954年出版的T·德爾克所著的《瓷器與荷蘭東印度公司》一書中,明確記錄了1620年、1626年和1632年外國商人三次在漳州大量收購中國瓷器。
國外沉船中最早發現漳州窯產品的是于1600年沉沒在菲律賓馬尼拉灣的西班牙“圣迭戈號”沉船。而后發現,1613年葬身于非洲西部的“白獅號”旗艦,其中也有大量的青花、彩繪碗碟等,產地主要出自漳州華安、平和等窯址;1983年,印尼賓坦島外發現的明代“中國平底帆船”,打撈出2.7萬件瓷器,主要器型為漳州窯系的開光大盤、執壺、瓶、軍持等。
從月港輸出海外的漳州瓷,有生動活潑的青花瓷、鮮艷明快的五彩瓷、紋樣繁密的素三彩瓷、古樸典雅的米黃釉瓷以及各種溫婉含蓄的單色釉瓷器。其中,青花瓷的產量和銷量最高,在所有出口的漳州窯品類中約占九成。因其胎質厚重,釉色豐潤,常見花鳥、山水、人物等裝飾圖案,洋溢著自然意境和民間濃郁的生活氣息,備受海外人士追捧。
見證文化交融
漳州窯瓷器上的西方裝飾紋樣體現了當時歐洲流行風尚的變化,反映出大航海時期的貿易在月港實現“訂單化”
漂洋過海的漳州窯如今已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在印度尼西亞的北蘇拉威西省,漳州窯系陶瓷還用于婚宴上盛放食物,富有的印尼家庭還會將瓷器當作裝飾品,以示身份。可見漳州窯瓷器在東南亞地區社會、生活、文化等各方面影響之大。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輸出產品,漳州窯瓷器帶動了東西方觀念與文化碰撞、交融和溝通。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數漳州窯五彩方位帆船魚紋盤。口沿上紅彩雙圈紋,內用黑、藍彩繪山水樓閣圖案,腹部繪星宿、島嶼、海濤、帆船、飛魚、麒麟等圖案;盤內繪有24向位羅盤,中央為簡體陰陽太極二重圈,內圈24個楷書銘文,外圈由天干8字,地支12字,八卦文乾、坤、巽、艮4字組合,反映了中國的航海文化。盤中用紅線連接綠彩圓圈,表示星宿圖,則顯示吸收了印度、阿拉伯人的航行經驗并加以融合并蓄。
“漳州窯瓷器上的西方裝飾紋樣體現了當時歐洲流行風尚的變化。譬如原產自北美洲的向日葵,16世紀初被西班牙人從墨西哥和秘魯引進歐洲,郁金香從土耳其經由奧地利傳入荷蘭,這些花卉圖案都與中國傳統圖案組合在一起,繪制在漳州窯瓷器上。”龍海海絲文化研究會會長江智猛說,當時漳州窯的紋飾足以反映大航海時期的貿易在月港實現“訂單化”。
500年前,月港不僅為來自國內各地商品完成出口貿易任務,也承擔著漳州本土陶瓷器出口外銷的轉運功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遍布世界的漳州窯瓷器,是古代漳州海上貿易繁榮的有力佐證。
今時,許多國家博物館、美術館都收藏不少漳州窯瓷器,民間收藏更甚。
守住一爐窯火
考古遺址公園靜靜陳述著漳州窯往昔的繁榮,總有一批人在傳承傳統技藝,復刻漳州窯的舊日記憶
2016年7月,國家文物局將漳州市南勝窯遺址(平和)、東溪窯遺址(華安、南靖)核定列入“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申遺遺產點名單。
目前,平和、南靖和華安三個聯合申遺點正在推進文物本體“三防”工作,東溪窯遺址(華安、南靖)獲評首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平和南勝窯遺址列入省級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蟬鳴伴夏生,綠蔭穿紅瓦。考古遺址公園靜靜陳述著漳州窯往昔的繁榮,時至今日,應當如何復刻漳州窯的舊日記憶呢?
位于龍海區榜山鎮龍江文化生態園的陶藝展示館,擺放著諸多別具一格的漳州窯素三彩瓷。在這個素三彩恢復燒制技藝的觀摩點,大家重新看到了漳州窯口的瑩瑩微光。這里成功燒制了釉上藍地素三彩和墨地素三彩,色地重疊,秉承工藝傳統。經過幾代人的傳承和工藝改良,出自這里的素三彩瓷,釉面亮青肥腴,彩料細潤。
“我們在保持原有色彩不變的情況下,創新燒制技藝,讓漳州窯素三彩投入到更多生活場景中。還結合素三彩瓷和珠光青瓷的釉相特征,燒制出技術難度極大的三彩流連盤。”漳州窯素三彩省級非遺傳承人洪冰暉說,素三彩瓷是明清時期的產物,珠光青瓷則是宋元時期的代表,經過不斷的嘗試,兩個朝代在此碰撞,產生全新的層次和效果。
揉泥、拉坯、修坯、上釉……距離龍海古窯不遠處的陶藝DIY體驗館,聚集了一大撥前來“玩泥巴”的游客。2016年,洪冰暉創辦“古窯工坊”品牌,在藝術創作之余,開設陶藝手作課程,她與13名陶瓷藝術大師全身心投入傳播推廣漳州窯素三彩的使命中。每逢假期都有游客前來體驗陶藝DIY,他們耐心地講解、示范。他們還用微紀錄片記錄、直播素三彩制作流程,回溯泥土的記憶,希望在恢復傳統器型和用途之外,可以讓漳州窯瓷器走進年輕人的視野中。
于方寸之間,演繹物我合一。漳州窯瓷器——大航海時期的“絲路使者”,跨越山海阻隔,融入全球化浪潮。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帶著善于創造的活力,帶著兼收并蓄的包容性,穿越歷史長河,向世界展現多元的中華文明。
聽 海
閩貨出海 驚艷世界
□劉益清
受益于15世紀后全球大航海的拉動,漳州窯出產的陶瓷精品,從海上貿易通道,源源不斷輸往東洋、南洋及西洋各國,成為福建乃至中國在世界市場的亮麗名片。
漳州窯的興盛和漳州瓷在國際上的暢銷,令人聯想福建另一聞名世界的千年瓷都——德化。這個位于戴云山中的小縣城,早在3000年前的商周時期,就掌握了燒制陶瓷的技藝,自唐之后的漫長時光里,這里幾乎村村開窯,處處窯煙相望。中國第一本陶瓷燒制法專著《陶業法》,即出自唐代德化三班人顏化[~公式~]之手。明清時,德化民窯燒制的白瓷餐具、茶具及工藝品,在歐洲貴族社會的名氣,遠在景德鎮之上,當其時也,不少歐洲人以擁有一件德化瓷器為莫大的榮耀。特別是明代瓷圣何朝宗的觀音白瓷,在中外收藏界一件難求,無不視為鎮館之寶。改革開放后,德化陶瓷在燒制技術、工藝、品質、品種、品牌上進一步弘揚光大,開發以圣誕節、感恩節、復活節等各種節慶為主題的西洋瓷和各類高檔日用瓷,強勁銷往歐美市場,極受西洋用戶歡迎。至今,德化陶瓷已然成為德化首屈一指的支柱產業、民生產業,產品銷抵190多個囯家和地區,去年產值首次突破500億元,出口創收301億元,拉動德化小縣大城關崛起,全縣七成以上人口聚集縣城。可以說,陶瓷出口的持續強勁,大大加快了德化這個山區縣的城市化步伐。
福建作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除了3700多公里海岸線航路暢通的天然優勢,擁有上千年航海史和海外貿易史,福建海洋大省強省千年不衰,更離不開歷代優異精良的海外輸出品生產。除了名聞遐邇的陶瓷,1000多年來閩茶在海外的影響力和美譽度,也從來不可小覷。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和福安坦洋工夫、福鼎白琳工夫、政和工夫紅茶,乃至福州地區的茉莉花茶,無不備受海外華人、海外商用戶的青睞。清代光緒年間,英國上流社會流行品飲的下午茶,主要就是福建紅茶(閩紅)加牛奶。據傳說,由于福安坦洋在英國名氣極盛,維多利亞時英人寄到坦洋的信件,只要在信封上寫“中國坦洋”就能送達。坦洋工夫正因品質殊勝名氣之大,在1915年巴拿馬世博會上,一舉摘得金獎,為中國爭了光。由于閩茶向來在國際上有著不俗表現,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閩茶即ChinaTea(中國茶)的代名詞。
商品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重要名片,商品強,則國家強、地區強。大航海時代迄今,沒有一個強國背后沒有一大批名氣頗響的商品,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乃至今日之美國,都是商品強國。福建歷史上繁榮昌盛之時,無不伴以商品生產興盛、內外貿發達之時。茶瓷歷久彌新,外銷長期不衰,絲綢的出口,也深受東南亞、西亞、非洲、歐洲人士的歡迎。這是閩貨之光,更是閩人的榮耀!
改革開放以來,福建憑借靠海和愛拼善拼優勢,一躍成為外向型經濟強省、外貿強省,閩產貨物,暢銷海外,閩貨品牌,不斷驚艷世界,讓我們收獲陣陣驚喜。晉江鞋服,舉世聞名,全球五雙運動鞋中,就有一雙產自晉江。南安石材、惠安石雕、寧德時代鋰電池、福州船舶、廈門金龍客車、莆田油畫及古典家具、漳州食品、閩北閩西竹木制品,都擁有響當當的國際知名度,為福建出口創匯立下汗馬功勞!
千年閩貨之光,令人驕傲。邁入新時代,面對全球一體化和“雙循環”的機遇,我們要居安思危,重視實體經濟、民營經濟優勢,強化福建制造、智造引擎作用,以品質取勝,以品牌引領,推進“海上福建”加快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