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交海峰風電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交海峰風電)研發投資、上海振華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建造的2500噸自升自航式風電安裝平臺“海峰1001”輪及1800噸自升自航式風電安裝平臺項目“海峰1002”輪,在振華重工啟東海工基地舉行交付儀式,進一步展現出我國在深遠海核心裝備研發設計和制造的能力。
攻關多項“卡脖子”難題
如今,沿海風場發展需求呈現規模化趨勢,海上風電大直徑單樁的自重已達近2000噸,并預計在未來增加至3000噸,對海上裝備的起重能力要求不斷提高。
中交海峰風電在船型設計、建造之初,廣泛調研國內外海上風電的施工需求,綜合分析風場水文、地質等條件,選擇合適的施工工藝,并開展課題《深遠海自升自航式風電安裝船的研制與應用》,保障平臺的起吊安裝能力、風電設備運輸能力、動力定位能力及其他各項總體性能滿足使用要求,確定平臺主尺度、作業水深、樁腿長度、可變載荷等關鍵參數。
作為我國自主設計的“最新款”海上風電安裝平臺,“海峰1001”輪的各項性能均達到或超過設計要求,可滿足國內沿海風場砂性土、粘性土級類似地質的運輸安裝(打樁)一體化模式作業。
平臺樁腿總長120米、最大作業水深達70米,耐波性能較好,更適宜深遠海作業;風電安裝船起重高度主鉤甲板面以上160米、副鉤180米、起重機預留臂架接長10米,可同時運輸2套20兆瓦風機機組設備,各項技術性能居國內第一、國際一流。
在研發建造的過程中,中交海峰風電攻關多項“卡脖子”難題,實現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統配置國產化,獲得《海上風電安裝船舶管理信息化系統》等知識產權。“海峰1001”輪是國內首艘申請CCS(中國船級社)智能船舶(I-ship)及綠色船舶(G-ECO)入級的海上風電安裝平臺,配有全船信息化數字化管理系統,集合重要系統運維數字化監控、智能數據分析、遠程故障診斷等功能于一體。船舶在風場高效施工作業的同時,實現與岸基系統的高效溝通和提供智能決策,具備全船智能化管理的能力。
核心配套裝備實現國產化應用
“海峰1001”輪主要由主船體、主輔起重機、4個桁架式樁腿、4套齒輪齒條式升降系統等組成,這些核心配套裝備都實現了國產化應用。平臺上的新一代繞樁式起重機,采用國內目前最大、直徑達14.688米的剖分式三排圓柱滾子組合轉盤軸承,結構緊湊、承載能力強、運行平穩,通過優化結構形式,實現2500噸的目前國內最大起重能力。
作為海上風電安裝平臺上下移動的關鍵裝備,“海峰1001”輪的升降系統采用6層桁架式樁腿和齒輪齒條式變頻控制技術,通過均載受力分析和控制方法,提升了平臺升降作業的可靠性和齒輪齒條耐磨性,實現抬升速度每分鐘0.5米,代表升降系統的齒輪爬升能力和支撐能力先進水平。
樁腿承載著風電安裝平臺的自重、作業載荷和環境載荷,是平臺最重要的承載結構之一。中交海峰風電對自升式風電安裝船擬施工地區地質條件、樁靴、樁腿參數進行研究,確定了沖樁系統管路和樁靴上下表面噴嘴的布置方式;研究設計可拆卸式的沖樁系統,并制定樁靴智能監測系統方案,取得了樁靴沖樁結構、拔樁關鍵參數監測點的布置結構等多項知識產權,獲得《一種自升式風電安裝船的樁靴沖樁結構》專利。其中,樁靴檢測系統為國內首套自主研發的樁靴檢測系統,集成度高、檢測功能齊全,可以同時檢測樁靴、樁腿受力及地質等情況并反饋至船舶控制系統,用于作業決策,顯著提升平臺船樁腿上拔操作的效率及安全性,便利后期維護。
隨著海上風電的單機容量大型化、項目開發規模化、海上風電深遠海化,中交海峰風電不斷精進海上風電施工裝備,從研發設計、核心到配套部件全面實現國產化,給未來海上風電設備、基礎施工提供更優解決方案,為實現雙碳目標貢獻中交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