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一屆中國—東盟國家藍色經濟論壇在廣西北海舉辦。在論壇召開前夕,一筆“藍碳”在北部灣產權交易所集團廣西(中國-東盟)藍碳交易服務平臺正式掛牌完成交易。這不僅是廣西首單,也是中交集團首單“藍碳”交易。買方摘牌后,將此筆140噸藍碳捐贈與國家藍色經濟論壇,用于實現會議碳中和。而這場特殊交易的源頭正是來自中交城投投資建設的廣西欽州金鼓江區域綜合整治開發與建設項目。
藍碳全稱“藍色碳匯”,即海洋碳匯,是利用海洋活動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儲存在海洋中的過程、活動和機制。海洋中的藍碳主要通過紅樹林、海草和其他藻類的光合作用來捕獲碳,以生物量和生物沉積的形式儲存在海底,每年清除30%以上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是最有效的碳匯之一。
欽州金鼓江區域項目生態岸線治理總長4.45公里,由于近海海洋生態功能退化較為嚴重,尤其伴隨臨海工業迅猛發展,能耗和碳排放呈現增長趨勢。面對圍塘養殖、紅樹林區域斑禿等被破壞的生態環境,項目團隊經過前期實地勘探并研究發現,按傳統模式開展紅樹林修復保護不僅周期長、見效慢、效益低,對當地生態環境改善仍是“治標不治本”。項目團隊深知不能閉門造車,前往廣西防城港、深圳福田等地紅樹林生態公園開展實地考察,汲取海岸帶修復經驗,同時邀請法國紅樹林生態專家駐場指導生態摸底調查,在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中找尋一個更好的“答案”。
項目團隊2020年爭取到國家“藍色海灣”綜合整治行動1.2億元專項資金用于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把可交易的藍碳作為工作的重要內容,自主培育紅樹林苗木約400萬株,新營造紅樹林面積103.13公頃,至2023年孔雀灣區域碳匯總量高達1279噸。“我們栽種的紅樹林成活率穩定在90%以上。”項目負責人戴振華欣喜地介紹。
“碳庫”建起來了,紅樹林的生態產品價值又將如何開發?戴振華一直都在思考、探索紅樹林保護的市場化路徑,“必須發動更多社會資本和渠道參與,讓紅樹林得到穩定持續的保護。”
碳匯交易便是其中之一,讓有碳排放需求的單位來購買紅樹林等生態系統所儲存的碳,從而達到“碳中和”的目的。但由于國內對紅樹林的碳儲量尚無統一的測算標準,廣西也未曾有過碳交易的先例。項目團隊又踏上了探索多元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新路徑。
適時,廣西關于碳匯調查評估和碳交易試點等政策相繼出臺,項目團隊迅速反應,與廣西科技廳、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等專業機構主動對接,探討紅樹林藍碳交易機制,研究碳交易行業交易規范和標準,最終試點選取孔雀灣紅樹林,率先開展碳匯項目開發與交易。
首單藍碳交易為生態保護打開新局面,以此次碳匯交易為基礎,項目團隊將陸續開展一批紅樹林藍碳碳匯交易試點,產生的碳匯收益將持續用于推動海洋生態修復、生態旅游和藍碳交易等海洋經濟新業態發展,探索培育藍色碳匯產業。
回望如今的金鼓江兩岸,新栽種的紅樹林嫩苗和正在保護中的成年樹木有序分布,翠綠蔥蘢,昔日雜亂荒蕪的灘涂海岸,變為了魚翔淺底、白鷺蹁躚、游人打卡的濱海濕地旅游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