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油集團能源經濟研究院近日發布的《中國海洋能源發展報告2023》(簡稱《報告》)顯示,在整機價格下降、建設安裝成本走低、電網接入條件改善等因素推動下,我國海上風電重回高速增長軌道。
2023年,對于風電行業而言是極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里,風電裝機量取得歷史性突破、多項技術不斷創新、海外訂單爆發式增長。
風電項目集中并網
近期,風電項目迎來集中并網潮。東證期貨(東方證券子公司)認為,2024年海風項目并網將達到10吉瓦,樂觀預計會達到15吉瓦。“若要實現‘十四五’規劃的海風裝機總量,2024年和2025年將是關鍵的兌現期,沿海地區要完成27吉瓦的裝機目標。”東證期貨首席分析師孫偉東稱。
同時,我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量快速提升。《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底,我國海上風電累計并網裝機量為3650萬千瓦,同比增長19.8%,占全國風力發電總裝機量的8.5%;2023年,新增海上風電裝機量為604萬千瓦,超過除2021年外的其他歷史年份。
此外,截至2023年11月底,我國沿海地區已有17個大型海上風電產業集群落地。其中,福建漳州海上風電裝備產業園、廣東國際風電城、廣西北部灣風電零碳產業基地等均提出千億元年產值目標。
中國海油集團能源經濟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王震預計,2024年,我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量將超過1000萬千瓦。其中,廣東、山東、浙江、福建的海上風電新增裝機量將排名前列,遼寧、廣西建設節奏將加快,海上風電大基地建設逐步成型。
技術創新多元發展
2023年,我國海上風電提速發展,得益于海上風電工程裝備技術的進步創新。
以自升式平臺為例,2023年12月,中國電建華東院研發并投建的國內首座75米水深海上自升式勘測試驗平臺交付,該平臺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技術指標最先進的海洋新能源綜合勘探平臺。
再比如,2023年5月正式并網發電的我國首座深遠海浮式風電平臺“海油觀瀾號”,意味著風機與漂浮式基礎一體化設計等關鍵技術取得重大進展。
中國電建華東院新能源工程院總工程師李煒表示,隨著海上風電向深遠海發展,深遠海風電場規模化開發、風電機組大型化、海上輸變電技術將是未來發展趨勢,尤其是海上換流站的輕量化、集成化設計和施工成套技術將因此得到提升。
同時,業內人士一致認為,“海上風電+”融合發展模式將成為未來發展熱點。2023年,國家能源局印發的《加快油氣勘探開發與新能源融合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明確要求,開展海上風電與海洋油氣田深度融合發展示范。廣東、海南、江蘇、遼寧等省陸續出臺地方海域使用權立體分層設權文件,鼓勵對海上風電用海進行立體設權。
如今,除分布式海上風電為油氣平臺供電外,企業利用地理空間重疊的條件,對集中式海上風電與油氣勘探開發融合發展模式進行探索。據了解,海上風電與海水養殖、海上制氫等融合發展場景和模式正相繼開展示范驗證。明陽智能“導管架風機+網箱”風漁融合一體化裝備投運,首個近海深水區風電運維養殖綜合平臺“華電泓勝一號”開工建設,四川大學團隊完成海水直接電解制氫海試,中集集電、華電重工等正在研發海上固定式和漂浮式制氫裝備及成套系統。
企業加碼出海掘金
開源證券認為,2023年四季度海上風電項目建設回暖,2024年將是海上風電項目交付大年。此前影響海上風電項目開工建設的因素正在消除,交付量上行將帶動風電企業業績修復。
在行業景氣上行的背景下,海風企業加碼擴產。海力風電近日發布公告,計劃在湛江投資15億元建設海工基地。在此之前,海力風電簽訂大兆瓦海風塔筒項目投資協議,擬投資10億元實現約220套海上風電塔筒的年產能。
同時,海上風電的競爭已經延伸至海外。面對強勁的海外市場需求,國內企業紛紛出海掘金。經梳理發現,2023年,金風科技、大金重工、中天科技和明陽智能等公司接連斬獲海外大單。
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研究員高夢涵分析稱,歐洲面臨的能源危機,促使歐洲多國上調海上風電規劃目標,但歐洲風力設備的產能無法滿足擴張速度,這就為中國企業出海帶來機遇。
“中國風電整機企業在開拓國際市場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果,已然向全球市場證明了自己;況且,中國風電產業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配套體系,可以為全球提供具有競爭力的產品,中國風電企業在技術、產品、產能、經驗、價格等方面均具有明顯優勢。”高夢涵表示。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委會秘書長秦海巖也認為:“從技術、產品、產能、經驗等角度來看,中國風電企業具備了全面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實力。”
高夢涵認為,未來風電行業的發展走勢將受到技術進步、政策支持、市場需求和環保壓力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新材料的應用,包括AI、無人機、數字孿生等智能化技術,會將風電行業帶入智能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