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2024全球航運科技大會在浦東召開。大會期間,航運科技領先企業和業內專家齊聚一堂,就“前沿技術賦能脫碳與綠色航運生態”的總方向,進行深入交流和探討。
邁入2024年,全球航運業脫碳行動正加速推進。從會上獲悉,新能源動力已成為新船訂單的“標配”,與此同時,位于浦東的航運龍頭企業也抓緊“綠色機遇”,加速為航運業降低碳排放。
國際海事組織早在2018年通過《IMO船舶溫室氣體減排初步戰略》,制定了航運業在2008年基準上至2030年碳排放強度降低40%,至2050年溫室氣體年度總排放量降低50%的目標。
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成為了擺在全球船東、航運從業者面前最亟待解決的難題,直接改造船舶制造成本壓力大,而通過能耗排放管理數字化轉型,則能高效實現減排目標。如中遠海運科技研發創新中心開發的數字化、智能化解決方案平臺——“低碳寶”已實現對主力商船的AI能耗排放跟蹤以及碳排放、碳強度的跟蹤計算。
海上自主航行船舶規則(MASSCODE)預計將在2025年頒布,2028年轉為強制性規則。智慧航海(青島)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姜雨函認為,智能、綠色和智能化是航運發展熱點的關鍵詞,智能航運、新能源船和數字孿生也就成為了現代航運技術的重點,“無人船”可能會比“無人車”更快到來。
面對種種脫碳壓力和推動力,近兩年來航運企業們紛紛開始新建環保船舶、改造現有船舶,或者改變航線、減少貨運、采用新能源等。
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首席專家、江南造船科技委主任胡可一在會上透露,新能源動力已成為新船訂單的“標配”。而氨是最具潛力的零碳清潔能源。
胡可一表示,目前氨燃料電池技術發展迅速,卻只能滿足近距離運輸的要求,但對大功率船應用還有障礙。“氨內燃機的研發是應用的關鍵,預計最早2024年可以完成研發并投入商用測試。”
全球大型航運公司均在加大脫碳的力度。達飛中國首席經濟學家瀟如風表示,為了到2050年實現凈零碳,達飛輪船已承諾投入150億美元用于其船隊脫碳,并承諾通過能源基金PULSE投入15億歐元支持創新,從而在2023年減少10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DNV中國區海事智能中心總監、中國技術中心副總經理、中國區數字化轉型經理劉小峰在現場表示,2030年航運業大約需要30-40%的全球碳中和燃料供應以達到IMO至2030年零/近零排放技術、燃料和/或能源的應用至少5%的目標。未來能效提升對船東可持續運營,愈加緊迫和關鍵。“其中,甲醇在2023新造船訂單中份額最多。航運業未來也需要探索并加快實施各種脫碳解決方案。”
去年6月,由中國船舶集團旗下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與DNV集團旗下挪威船級社中國有限公司聯合創建的中國首個“未來船舶聯合研究中心”在上海浦東正式揭牌,共同打造國際化技術創新合作平臺。
不少專家也建議,充分利用浦東航運產業集聚的優勢,抓住綠色轉型機遇,搶占細分領域,強化航運碳交易布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