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港于1933年的連云港港,伴隨著隴海鐵路東延而誕生。作為首批沿海開放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連云港港依托樞紐優勢,以開放姿態融入世界,著力打造服務中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陸海通道戰略樞紐,全力推進“樞紐港、產業港、物流港、貿易港”建設,“一體兩翼、一港四區”組合大港格局全面拉開,向著現代化國際樞紐海港建設加速奮進。
乘改革春風走上國際舞臺
1933年,伴隨著隴海鐵路尋找便捷出海口的現實需要,連云港港開港運營。1984年,連云港被列入國家首批對外開放城市。港口抓住機遇,科學破除外界關于連云港“回淤嚴重、軟基基礎、陸域狹窄,不能建深水泊位”的負面論調,開辟廟嶺新港區(現為廟嶺作業區),重啟深水大港規劃建設,以開放的姿態走上國際舞臺。
隨著廟嶺新港區的加快建成,連云港港萬噸級以上泊位新增9個,碼頭等級增至5萬噸級。至1993年底,港口設計能力達到2115萬噸,吞吐量完成1417萬噸,成為我國重點外貿港。
在新港區加持下,連云港港乘風啟航,開通了首條國際集裝箱班輪航線,以及新亞歐大陸橋首列國際集裝箱專列,東西雙向開放的觸角加速向國際延伸。
進入90年代,連云港港對外開放的腳步持續加快,首次進入國內集裝箱沿海支線港,躋身國內集裝箱十強,成為國家糧食接運大港,國際陸海聯運業務快速發展,至1999年底,聯運量累計達6.5萬標箱,奠定了過境業務領先地位。
戰略疊加變身鏈接世界的黃金通道
上個世紀90年代被定為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2004年被定為全國25個沿海主要港口,2006年被列入長三角港口群并作為三大主體港之一,2021年躋身成為全國11個國際樞紐海港和“十四五”首批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連云港港的戰略地位持續提升。
航道能級和吞吐量是港口綜合實力的直接體現。40年來,進港航道等級從1萬噸提升至30萬噸,碼頭最高等級從1萬噸提升至40萬噸,萬噸級以上泊位從5個增至88個,綜合通過能力增至2.44億噸。全港吞吐量規模從900萬噸增加到3.2億噸,增長35.6倍;集裝箱量于2005年突破100萬標箱,2023年完成613.7萬標箱。
尤其是2009年以來,《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以及《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建設總體方案》等國家戰略的相繼頒布,連云港陸海轉換、東西雙向開放的戰略定位日益突顯。在國家戰略部署下,港口建設向航道深水化、碼頭專業化、集疏運網絡化發展。
隨著贛榆港區、灌河港區和徐圩港區陸續開辟運營,連云港港“一體兩翼”組合大港布局基本形成。特別是隨著30萬噸級航道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建成投用,連云港港成為大陸橋運輸和中西部地區進出口貿易的黃金通道,互聯互通網絡不斷織密。近40年來,連云港港開辟了包括3條遠洋干線在內的90條集裝箱航線、29條件雜滾裝航線和24條國內海鐵聯運通道。
在“東西雙向開放、陸海聯運統籌”定位下,連云港港持續推動多式聯運快速發展。“海鐵聯運、海河聯運量2023年分別完成85.4萬標箱和2010萬噸;從1992年起步,國際班列累計開行1.56萬列,總量位居全省第一,過境運量全國領先。中哈物流合作基地、哈國霍爾果斯無水港自建成投用以來,累計分別完成197.3萬標箱和148.3萬標箱,分別成為中亞跨境運輸的重要集結中心和換裝基地。”連云港港口控股集團董事長楊龍說。
擁抱“一帶一路”機遇實現更高水平開放
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自貿試驗區、大陸橋走廊起點、國際樞紐海港、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等全新定位,為連云港更高水平開放筑基。
2017年2月,滿載著哈薩克斯坦出口越南的720噸小麥的32個集裝箱“乘坐”中亞班列駛入連云港港,標志著中亞地區經過我國鐵路至第三國的物流循環體系初步建立,連云港國際班列逐步走向常態化雙向開行。目前,哈薩克斯坦過境中國進口的日用消費品,出口的礦產品、糧食等優勢貿易商品80%以上通過連云港口岸集散分撥。
以連云港港為出海口、以中哈(連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和霍爾果斯-東門無水港為中轉平臺、以班輪航線和中歐班列為運輸載體,中哈物流合作項目實現了跨境運輸無縫銜接。2017年6月8日,我國提出“將連云港-霍爾果斯串聯起的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打造為‘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標桿和示范項目”。
從1992年第一列國際班列起步至今,連云港港已形成5個出境口岸和6條國際班列線路,形成以日韓、東南亞為核心優勢,干支結合、遠近相宜的集裝箱航線布局,覆蓋中西部主要節點、聯通中亞、延伸歐洲的國際陸海轉換網絡。
與班列攜手大步向前,連云港港業務范圍也實現了跨越式拓展。據介紹,連云港港從僅能依靠隴海鐵路開展國內聯運業務,發展到業務范圍輻射2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成為亞歐大陸間集裝箱國際聯運第一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