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周密發表了題為“中國企業國際化發展為全球經濟賦能”的文章,文章中提到,在中國經濟和產業格局優化調整的背景下,中國企業通過國際化不斷提升自身競爭力,拓展全球化網絡布局,形成優勢協同與互補,實現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2019年美國發布的《財富500》榜單顯示,全球最大的500家企業中,中國企業數量首次超過了美國,排名第一。即使不計算臺灣地區的企業,中國大陸(包括香港)企業數量也達到119家,與美國上榜企業數量相當。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份極具分量的全球商業巨頭企業俱樂部名單中,中遠海運集團以426.07億美元的營業收入排名第279位,首次超越了馬士基集團。與2018年相比,中遠海運集團排名上升56位,而馬士基集團僅前進了11名,從去年的第305位升至今年的294位。
確如周密在其文中所談,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發展實力更為強勁。而這,完全可以從我國當前航運和造船行業中感受更多。
在改變航運業傳統行業模式方面,中遠海運集團做出了多種嘗試,認為商業模式創新的主要手段在于整合產業鏈與供應鏈,打造產業集群,進而形成不同的業務最佳組合,以避免分散、孤立的業務布局,力求連點成線、排線成面。中遠海運集團董事長許立榮舉例說:“中遠海運集團在‘一帶一路’布局上,以碼頭為‘點’,投資了18座碼頭,形成‘一帶一路’支點;以航線為‘線’,開辟多條集裝箱班輪航線,拓展‘海上絲綢之路’;以物流為‘面’,加強物流、倉儲、配送等業務的發展,開通‘亞歐海鐵聯運’和‘亞歐國際班列’,延伸‘陸上絲綢之路’;以極地為‘及’,開辟南北極航線并常態化運營。”由此,中遠海運集團經營的港航業務形成了“點、線、面、及”的立體化“一帶一路”建設格局。
與此同時,中遠海運集團在國際化經營中致力于將全球航運業帶向“互利共贏”,塑造航運產業鏈新生態、新格局。“這一生態圈涵蓋‘海陸空’領域現代供應鏈各方面的利益相關者,而我們在生態圈中扮演一個平臺的角色,把產業鏈各環節的經營者加以撮合,為客戶創造新價值,為自身創造新增長。”在許立榮看來,構建現代供應鏈綜合服務體系,是大型航運集團在全球的應有之責。
造船業不僅是支撐我國海運事業的另一個支柱,早已從國內市場越來越多地轉向國際,而且,正因我國造船行業對國際航運市場的支持,航運服務業才能滿足國際市場的運輸需求,賦能于全球經濟。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我國造船三大指標(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國際市場份額均超過40%(以載重噸計),繼續保持世界領先;以修正總噸計的話,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分別占國際市場份額的36.3%、35.4%和35.8%。其中,新接訂單量居第二位,造船完工量和手持訂單量均位居第一。另有一組數據可以加強我們對我國船舶建造的領先認識。相關資料顯示,全球造船行需求已由歐美向中國、日本和韓國轉移,這三國的造船完工量接近全球的90%。截至今年5月份,全球三大造船指標中,中國除造船完工量外,其他指標均遙遙領先于日本和韓國。2019年1-5月份,中國造船完工量1608萬載重噸、新接訂單1298萬載重噸、手持訂單量8968萬載重噸,分別占據全球市場份額的36.7%、56.8%和44.6%。同時,我國新接訂單量向優勢企業集中趨勢明顯,我國前10家造船企業的新接訂單量占全國總量的76.8%,比2017年提高3.4個百分點。
當然,不可否認我國船舶企業在散貨船和支線集裝箱船市場上繼續保持領先優勢,但在大型原油運輸船領域和大型集裝箱船領域均斬獲較少,因此,我國骨干船舶建造企業在高附加值船型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產品品牌質量等方面的競爭力仍需持續提升,將豪華郵輪、LNG船等高附加值船作為發展重點,通過引進技術、團隊等方式快速提升建造能力,補強中國船舶工業短板,使我國真正成為世界造船第一大強國,以適應越來越多的未來市場的需求變化。在此基礎上,一些行業內人士也明確,我國船舶工業正不斷向智能化發展,通過對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推進降本增效工作持續開展,不斷提升船舶的建造質量、效率和效益。同時,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骨干企業還要緊跟國際造船新規范、新標準的要求,密切聯系船東,打造品牌船型,繼續保持在主力船型上的全球領先優勢,并且堅持創新驅動,順應市場結構性變化,加大研發投入,在細分船型市場不斷取得新的突破。
中國船舶工業協會預測,雖然2019年全球新造船市場面臨的環境依舊錯綜復雜,機遇與挑戰并存,但由于近年來全球船隊增速持續低于海運貿易增速,全球航運市場進入緩慢復蘇狀態,為新造船市場走出低谷創造了條件,而國際環保新規即將進入密集生效期,一些航運企業也將考慮到經濟性較差的原因,對部分老舊船舶進行提前拆解,進而有望給造船企業帶來新的訂單。據初步預計,2019年,我國造船完工量約3500萬載重噸,新接訂單量約3000萬載重噸,年底手持訂單約8500萬載重噸。
而除傳統的船舶建造產業外,我國在深遠海開發裝備、海洋科考裝備等智慧海洋裝備上創造了多個世界第一。中船重工自主設計建造的“蛟龍”號是世界潛深最大的載人深潛器,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載人潛水器支持母船——“深海一號”,以及世界上最先進的鉆井平臺之一“A5000”的交付,均標志著我國高端深海裝備制造能力達到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