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6月的結束,全球主要遠洋集裝箱貿易市場繼續呈現緊張態勢,即期運費和附加費持續上漲,且每周都呈現出新的增長。Vespucci Maritime首席執行官Lars Jensen表示,當前的增長速度與疫情初期的模式頗為相似。市場是否將延續這一趨勢,還是即將迎來反轉,便成為了業內關注的焦點。
Jensen指出,推動當前市場狀況的三個主要因素為:大型船舶繞行非洲、亞洲港口擁堵、亞洲出口需求的激增。盡管短期內解決紅海危機極具挑戰性,但亞洲港口擁堵的情況似乎預示著趨緊的市場狀況可能在7月達到頂峰,并在旺季的后半段逐漸緩解,預計至9月結束。
關于紅海危機,Jensen特別強調了其對第四季度及2025年的重要性。他預測,隨著新船的陸續交付,持續的船舶繞行有望改善全球供需平衡。在需求正常增長的情況下,市場有望保持穩定,避免產能過剩。
然而,Jensen也提醒說,盡管短期內由于蘇伊士運河重新開放或需求崩潰導致產能過剩的情況似乎不太可能發生,但9月美國東海岸可能出現的重大勞工中斷可能引發港口擁堵和船舶延誤,進而對全球供需動態產生不利影響。
回顧疫情期間,運費曾經歷了兩次顯著上漲。首次是在2020年底至2021年初,由疫情的連鎖反應引發;第二次則是在2021年底至2022年初,當時因為蘇伊士運河的Ever Given事件,運費達到了每FFE 1.5萬美元創紀錄的水平。
Lars Jensen警告說,如果9月美國東海岸發生罷工,可能會引發類似的影響,導致運費再次飆升。他建議相關利益方在短期至中期內密切關注兩個關鍵因素:一是7月需求是否出現降溫;二是美國東海岸的工會談判結果。
從長遠來看,Jenssen認為中東地區的持續沖突以及西方海軍在南部紅海和亞丁灣的常駐將繼續對全球航運網絡產生影響。這些因素可能導致主要集裝箱航線在未來幾年內繼續選擇繞行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