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中國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白皮書。白皮書除前言和結束語外分為七個部分,分別為構建人海和諧的海洋生態環境、統籌推進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系統治理海洋生態環境、科學開展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加強海洋生態環境監督管理、提升海洋綠色低碳發展水平、全方位開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國際合作。
白皮書介紹,經過不懈努力,中國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局部海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顯著提升,海洋資源有序開發利用,海洋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不斷健全,人民群眾臨海親海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提升,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白皮書顯示,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中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經歷了從無到有、從薄弱到壯大的發展歷程。201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將海洋環境保護職責整合到生態環境部門,海洋保護修復和開發利用職責整合到自然資源部門,交通運輸、海事、漁業、林草、海警、軍隊等部門依照各自職能共同參與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打通了陸地和海洋,增強了陸海污染防治協同性和生態環境保護整體性。
在港口航運與船舶制造綠色化、智能化上,建設智慧港口、綠色港口,加強沿海港口清潔能源利用。青島港構建風光氫儲一體、多能互補的現代能源體系,港口清潔能源占比達66%,智能空中軌道集疏運系統實現降低能耗50%以上。天津港推進“智慧零碳”碼頭建設,助力港口生產消耗“碳中和”,降低能源消耗。推進上海港—洛杉磯/長灘港、廣州港—洛杉磯港、天津港—新加坡港三條綠色航運走廊建設,航運業脫碳加速。綠色船舶和新能源船舶迅速發展,首艘甲醇雙燃料動力綠色船舶可減少75%碳排放、15%氮排放和99%硫及顆粒物排放,700TEU(標準集裝箱)純電動力集裝箱船全年減排量相當于種植16萬棵樹木,降碳減排作用突出。
此外,海洋清潔能源蓬勃發展。白皮書顯示,海洋清潔能源利用能力不斷提升,清潔能源規模擴大、占比提升。至2023年底,中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達到3769萬千瓦,占全球比重約50%,連續四年全球排名第一。海洋可再生能源快速發展,兆瓦級潮流能發電機組“奮進號”不斷地向國家電網輸送綠色能源,中國自主研發的首臺深遠海兆瓦級波浪能發電平臺“南鯤”號為遠海島礁提供清潔電力供應,深海養殖平臺“澎湖”號通過搭載波浪能和太陽能發電設備及儲能裝置實現清潔能源自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