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江畔,深國際靖江港碼頭,船來車往,一派繁忙景象。在港區智能遠程操控中心,工作人員通過生產可視化平臺,觀察船舶實時作業情況。屏幕上,港口吞吐量、卸船作業效率、過駁作業效率、裝船作業效率等數據實時展示,一目了然。
生產可視化平臺是深國際靖江港2023年智慧港口重點建設項目,平臺以數字孿生技術為核心,結合物聯網、數據倉庫、自動控制等技術,將港口日常管理所需的信息進行融合,實現空間、時間的多維度管理。平臺與港口生產管理、設備管理、安全管理、視頻監控、岸電等17個系統無縫對接,采集實時數據和分析,以圖形、圖表、彈窗等方式在孿生場景中進行管理交互,建立生產經營、設備運行、設施管理、安全預警、能耗監管(預留)一張圖,為港口生產經營提供可視化服務。
“運用數字孿生技術,通過生產可視化平臺,可實時監測數百米外煤棚里的斗輪機作業狀態。”深國際靖江港副總經理徐小靈介紹,“以生產可視化平臺為媒介,我們對接了1000多個傳感器信號,建立了數字堆場系統,可以實時查看料場情況。”
生產可視化平臺通過虛幻引擎,基于工程、建筑、設備圖紙,構建了港口的生產作業場景三維仿真模型,如碼頭、內港池、封閉大棚、船機、裝船機、斗輪機等。平臺根據裝卸設備設施的功能,對各轉動結構進行拆解,通過實時采集傳感器數據,采集裝卸設備PLC控制信號和數據驅動的方式,實現卸船機、斗輪機等裝卸設備的運行狀態和動作與現實物理世界的同步;在封閉大棚內部,基于數字堆場系統的建設,采集堆場煤堆激光點云數據,實現煤堆模型與現實物理世界的同步,建立了1:1的數字孿生港口。
生產可視化平臺實時展現設備動態、生產狀態,優化港口資源配置,顯著提高了港口的綜合管理效率和競爭力,以接卸一艘5萬噸海輪為例,只需14小時,較同行平均水平快10小時以上。“我們已經實現了斗輪機無人化堆取料,下一步將繼續推進卸船機、裝船機等裝卸設備智能化無人化應用,打造全自動全流程裝卸工藝,預計可實現最大9000t/h的卸船進場、過駁、出場工藝。” 徐小靈說,自去年12月開港運營以來,依托生產可視化平臺深度應用,港區持續發揮智能、高效、綠色的特點,推動生產經營平穩有序,作業量穩步增長,港口接卸量已完成約320萬噸,吞吐量近600萬噸,開港首年吞吐量在長江同規模同類型碼頭中名列前茅。
未來,深國際靖江港將堅持創新引領、智慧賦能,持續深化數字孿生技術在港口運營中的應用,不斷完善和優化生產可視化平臺功能,以新質生產力打造港口高質量發展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