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7月,廣東“組合港”模式累計完成31.83萬標箱,同比增長17.9%,進一步推動廣東港口高質量發展。
據介紹,“組合港”模式指的是以廣州南沙港、深圳蛇口、鹽田港為樞紐港,珠三角內河港為支線港,通過不同海關監管互認,允許企業在支線港口直接辦理海關查驗、放行、交還箱等手續,支線港得以共享樞紐港作為國際大港的資源,促進形成“兩港如一港”“一港多區”的港口群格局。
截至2024年7月底,“組合港”模式已覆蓋珠三角及云浮、清遠、湛江、汕頭等13個地市(廣東7個海關全覆蓋),開通組合港航線64條(2024年新增7條)。
“組合港”模式有效提升了港口物流運輸效率。該模式改變了傳統的兩地轉關作業模式,精簡了辦理手續,由“兩次報關”變為“一次報關”,貨物平均堆存期由7天縮短至2-3天。其次,降低了企業物流成本,2024年1-7月節省物流等相關成本已超2億元。據江門、肇慶外貿企業反應,采用“組合港”模式較原水路通關模式運輸可節約物流成本300-600元/TEU,較道路運輸可節約物流成本800元/TEU以上。該模式還把結關退稅職能前移至支線港海關,加快了企業的資金流轉效率。“組合港”模式還促進低碳綠色運輸發展,吸引貨物選擇水路運輸集港,相比公路貨運,同等條件下水路貨運將降低約90%的碳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