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浙江臺州籍大型海輪“鑫嶸66”在江蘇泰州靠泊卸貨期間順便完成了年度檢驗。這是長三角船檢一體化(泰州)工作站完成的首艘大型海船通檢互認。
今年3月6日,交通運輸部海事局發布《在長三角區域開展船舶檢驗通檢互認試點工作的公告》,明確長三角三省一市船舶在營運期間可就近選擇區域內地方船檢機構進行檢驗,檢驗結果在長三角區域船檢機構間互認,和小汽車異地檢驗類似,打破了長三角區域內船舶檢驗的地域限制。
“長三角區域航運資源集中,通檢互認作為新的檢驗機制給區域內的船舶檢驗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區域內船舶集中到港地的檢驗資源仍無法滿足船方的檢驗需求,因此,上海海事局協調滬蘇浙皖船檢機構簽署船檢一體化合作協議,在上海、泰州和舟山分別設立了長三角船檢一體化工作站,三個工作站集中區域內檢驗資源,協調聯動、相互賦能,為區域內船舶檢驗通檢互認的全面實現奠定了基礎。”上海海事局船舶檢驗管理處陳杰處長介紹。
“長三角船檢一體化(泰州)工作站作為長三角區域內通檢互認布局中重要的一點,以之前蘇皖船檢一體化工作站為基礎,可實現船舶‘即到、即檢、即發證’,將過去‘船等人’的被動服務變革為‘人等船’的主動服務模式。目前,泰州站的服務范圍由點及線,已擴展至整個長江江蘇段,船方通過‘海事通’APP或電話申請檢驗后,工作站實行‘送門檢驗’的服務,徹底打通船檢服務最后一公里,將檢驗發證時間從原來的三到四天壓縮至半天,極大提高了船舶檢驗發證效率,節約了廣大航運企業成本。以‘鑫嶸66’輪為例,本次檢驗可為其節約成本超過40萬元,根據估算,泰州站每年能為長三角區域船舶直接節約成本上億元。”長三角船檢一體化(泰州)工作站站長王先鵬告訴記者。
統計顯示,截至7月30日,三個工作站已完成通檢互認1090艘,為全國船舶檢驗通檢互認的正式實施試制度、探新路,積累了大量有益的實踐經驗,打造了長三角示范樣板,是發揮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先行探路、引領示范、輻射帶動的生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