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浙江省首個海洋大數據增值應用中心在杭州揭牌,該中心由省海洋經濟發展廳與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共同發起成立。現場,海洋二所與象山縣、溫州市洞頭區、嵊泗縣、臺州市椒江區政府簽訂合作協議,在省內首批試點探索海洋大數據賦能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蘇紀蘭、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德爐受邀出席;浙江省數據局等省市縣有關單位負責人,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人民數據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浙江海洋大學、人壽財險、浙商財險等40余家合作單位代表參加揭牌儀式。
該中心旨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和海洋強省建設要求,在以中心為載體聯動聚合海洋大數據技術鏈、價值鏈、增值鏈上的各方力量,加大對海洋大數據增值應用領域的探索,激發海洋數據要素價值和乘數效應,加快海洋新質生產力培育,更好賦能海洋經濟和產業發展,推動海洋經濟乘“數”而上、加“數”前行。
中心實行非實體化運作、開放式發展,依托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平臺、技術和數據優勢,采取“中心管理委員會+專家咨詢委員會”運行方式,開放性吸納省內外海洋數據、海洋碳匯、海洋金融、海洋保險等領域的企業院校等力量加入,多方聯動打造海洋大數據增值技術供需交匯與增值賦能的平臺,致力于海洋大數據增值應用技術支撐、模式創新和制度標準構建,聯動打造海洋大數據增值應用技術支撐體系和產業生態,確保海洋數據資源供得出、流得動、用得好、保安全。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德爐介紹,當前,我國通過衛星遙感積累了海量的原始海洋大數據,涉海企業也急需海洋大數據來開展氣象、生態、金融等評估。供需兩旺之下,迫切需要把原始數據加工成高價值的應用產品,推動海洋大數據“供得出、流得動、用得好、保安全”。
在臺州市椒江區,大黃魚養殖業是高投資、高風險產業。由于缺乏海洋數據和標準體系,國內保險公司對海洋領域投保非常謹慎。此次試點合作,海洋二所計劃基于多源衛星數據,構建海上牧場環境信息準實時速報能力,由此形成的養殖保險指數將為金融機構和養殖企業提供支持。
此外,首批試點的洞頭、嵊泗、象山將分別聚焦羊棲菜養殖、貽貝養殖、海上風電和大型海藻等實際場景,開展數據資產入表、數據賦能保險、藍碳價值實現等領域試點。
為實現跨學科、跨行業的合作,該中心將實行非實體化運作、開放式發展的模式。依托海洋二所平臺,中心聘請了5位院士,以及多名數據、海洋和金融、法律等領域專家,作為專家咨詢委員會成員,并持續吸納省內外涉海高校、部門、企業、科研院所等力量加入。
據了解,就在近日,浙江省首筆海洋數據知識產權許可交易“花落”浙江英特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英特訊)。自去年浙江省首批3張數據知識產權登記證書全部“落戶”舟山以來,舟山海洋數據知識產權許可交易總額已達到37萬元。
今年,舟山企業再度成為浙江省第一批獲得全國數據知識產權登記證書的4家企業之一。目前舟山已累計開展數據知識產權申請300件、登記202件(含公示),數據規模達到371萬條,涉及海洋電子信息、新材料、智能裝備、綠色船舶等多個產業,基本覆蓋舟山海洋優勢產業。舟山已有6家企業通過數據知識產權質押授信1.933億元;11家企業投保數據知識產權被侵權責任險,保險保障金額近24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