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征求意見四個月后,11月20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發布《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2024年本)》(以下簡稱《規范條件》)和《光伏制造行業規范公告管理辦法(2024年本)》,明確引導光伏企業減少單純擴大產能的光伏制造項目,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
業界專家及主要企業負責人紛紛表示,新版《規范條件》的更新,順應了行業發展最新趨勢,不僅提高了行業發展的技術門檻,還強調了知識產權保護、綠色發展及企業社會責任等多方面的內容,實操性極強,對于構建良性的產業生態體系具有深遠影響。
時隔三年再次修訂
近年來,我國光伏產業快速發展,成為我國取得全球競爭優勢、實現端到端安全可控、有望率先成為高質量發展典范的新興產業之一。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多晶硅、硅片、電池、組件等主要環節產量同比增長均超過了30%,光伏新增裝機達到約102.5吉瓦,同比增長30.7%。
然而,行業在保持高速增長的同時,也進入了新一輪的震蕩周期,面臨產業階段性供需失衡、產業鏈價格下滑、企業經營承壓等問題。對此,行業內部在積極倡導加強自律的同時,也迫切希望宏觀行業管理政策優先支持有技術、有品牌、有自有知識產權的企業,引導避免低水平盲目擴張。
《規范條件》自2013年發布以來,根據產業發展實際情況和市場需求,先后于2015年、2018年、2021年適時進行修訂,在技術指標、產能利用、生產能耗等方面提出要求,有效促進了行業轉型升級和健康發展。目前,在行業保持高速增長的同時,行業發展也面臨無序競爭加劇、市場波動調整、技術迭代提速等問題和挑戰,《規范條件》需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強制性國家標準及產業發展形勢的最新要求與變化進一步修改完善。
相較于此前的版本文件,新版《規范條件》主要有六方面修訂,包括避免低水平重復擴張、提高技術指標、加強產品質量和知識產權,推動綠色發展、統一相關標準、實行動態管理等。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江華表示,雖然《規范條件》是“引導性文件,不具有行政審批的前置性和強制性”,但其科學引導作用不容忽視,符合本《規范條件》的企業,有望獲得能源、出口、金融等相關部門的政策支持。同時,規范名單也將實行動態管理、“有進有出”,符合要求的企業將持續被納入,而不達標者也將面臨被撤銷的風險。
淘汰落后產能
在項目資本金比例方面,2021年本《規范條件》提到,“新建和改擴建多晶硅制造項目,最低資本金比例為30%,其他新建和改擴建光伏制造項目,最低資本金比例為20%”。而新版《規范條件》刪除了對多晶硅制造項目的資本金比例要求,將所有光伏制造行業,新建和改擴建光伏制造項目資金準入門檻統一定在了30%。
對此,常州工學院資源環境研究院院長周全法表示,目前就光伏企業而言,產能確實存在過剩問題,所以提高一些門檻也是應該的。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則表示,目前行業處于周期底部,提高最低資本金比例將有利于對行業進行規范,有利于加速淘汰一些落后產能。對于整個產業來說,有利于產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這向企業釋放了避免單純追求規?;?、謹慎擴產的信號?!苯A指出,在目前光伏供需形勢嚴峻的情況下,加強供給端的調控是加快推動供需恢復平衡的關鍵舉措,提高最低資本金比例將有利于對行業進行規范,有利于加速淘汰一些落后產能。
在工藝技術方面,2024年本與2021年本相比,無論是對現有光伏制造企業及項目產品,還是對新建和改擴建企業及項目產品,都提高了多晶硅電池、單晶硅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標準,以及組件的光電轉換效率標準。
對此,周全法表示,光電轉換效率是在逐年提升的,也正因為逐年提升,所以現在老的光伏組件在提前退役,現在提升光電轉換效率的標準實際上也是跟現在的技術水平相吻合的,技術提升了不可能再生產過時的產品。
同時,在資源綜合利用及能耗方面,2024年本對多晶硅項目、硅錠項目、硅棒項目、硅片項目、晶硅電池項目和晶硅組件項目的電耗標準進行了調整,普遍要求電耗更小。
如2021年本提到,現有多晶硅項目還原電耗小于60千瓦時/千克,綜合電耗小于80千瓦時/千克;新建和改擴建項目還原電耗小于50千瓦時/千克,綜合電耗小于70千瓦時/千克。2024年本這四個數據分別調整為46千瓦時/千克、60千瓦時/千克、44千瓦時/千克、57千瓦時/千克。
另外,2024年本對光伏制造項目生產水耗標準也進行了調整,如將“多晶硅項目水循環利用率不低于95%”調整為“多晶硅項目水重復利用率不低于98%”;將“硅片項目水耗低于1300噸/百萬片”調整為“硅片項目水耗低于900噸/百萬片”等。
對此,周全法表示,從晶硅生產或者組件生產角度來講,由于自動化程度提高,單位產品的能耗肯定是下降的。另外,生產水耗是完全可以降低的,對企業來說也可以節省水費。
明確“綠色化”概念
在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方面,2024年本與2021年本相比,除了鼓勵企業將自動化、信息化及智能化等貫穿于設計、生產等各個環節外,在“自動化、信息化及智能化”之外,明確增加了“綠色化”。 為何如此重視光伏制造的綠色化?對此,周全法表示,從生產設計角度來講,綠色化對于生產過程的環保是有好處的,但是綠色化概念提出來,實際上更多的是從回收角度來講。
他進一步解釋,組件原來設計壽命是25年,但事實上很少有組件能夠用到25年,大部分都提前退役了,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就是,這些材料的設計壽命太長,從結構角度來講,做得太結實了,所以拆解回收就非常困難。實際上,材料的簡單化對于回收來講是有好處的,對生產企業來講,也是降低成本的一種方式。
周全法舉例說,比如現在的組件邊框,以前至少是用鋁合金,甚至用不銹鋼來做,但是現在大部分組件開始用復合材料來做,這就省掉了大量的不銹鋼或者鋁合金。從回收角度來講,復合材料回收更簡單,而且成本更低。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綠色化對光伏生產企業是一個好事。
“綠色化不僅是生產過程的綠色化,更主要的是回收過程的綠色化,包括設計的綠色化。”周全法說,比如一些配件組件的壽命實際上沒有必要設計成25年,甚至整個組件的設計壽命也沒必要達到25年。
“因為光電轉換效率一直在提升,而且從組件的關鍵材料角度來講,原來是單晶硅、多晶硅,現在有鈣鈦礦或者一些其他的新材料出來,所以老的組件到不了設計壽命肯定就被提前淘汰了,這就會造成資源的浪費。所以從綠色化角度來講,產品壽命不是越長越好?!敝苋ㄕf。
筑牢創新“護城河”
“《規范條件》為行業的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實操性極強。”天合光能相關負責人表示,提高光電轉換效率,降低度電成本是光伏行業永恒的話題,光伏轉換效率每提高1%,意味著系統成本和生命周期度電成本都有明顯降幅。天合光能正通過加大研發投入、加強技術創新,推動產品持續穩步提效。截至目前,公司已28次刷新光伏電池轉換效率和組件輸出功率;自主研發的N型i-TOPCon電池最高效率達到26.58%,創造了大面積產業化N型單晶硅TOPCon電池效率新的世界紀錄。
此外,新版《規范條件》對知識產權的要求也有所提高,提出光伏制造企業應具有應用于主營業務并實現產業化的核心專利,研發生產的產品應符合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法律規定,且近三年未出現侵權行為的要求,鼓勵企業按照《企業知識產權合規管理體系要求》完善相關體系建設。同時,強調對產品高可靠、長壽命的要求,將工藝及材料質保期由10年提升至12年,提升產品衰減技術指標,并增加可靠性試驗要求。
“我國正由光伏制造大國加速邁向制造強國,進入‘領跑’新階段。在此背景下,保護核心專利和知識產權,構筑創新‘護城河’至關重要?!眹鴻z集團國家太陽能光伏(電)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主任王冬在接受采訪時指出,這旨在避免出現產能簡單疊加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彰顯了行業高度重視專利保護的趨勢,為優秀企業提供有力保障,同時,也會激勵更多企業加大創新力度,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共同推動行業擺脫同質化競爭,實現健康發展。
江華同樣認為,行業陷入非理性競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對知識產權的有效保護,導致跨界企業紛紛入局。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是避免資本無序擴張、提升產品質量、穩定產品價格的有效途徑。
“總體來看,新版《規范條件》延續了此前版本的核心理念,旨在通過政策引導,在技術指標、產能利用等方面提出要求,從而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蓖醵治稣f道,文件著重引導企業減少單純擴大產能的光伏制造項目,避免低水平重復擴張,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方向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