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4月1日起實施的深化增值稅改革,以制造業減稅為重點,制造業稅率由16%降至13%;交通運輸業稅率由10%降至9%,內貿及各地方運輸業務受益頗大
稅改:制造業為重點 內貿運輸受益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19年將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增值稅改革,2019年將制造業等行業現行16%的稅率降至13%;將交通運輸、建筑業等行業現行10%的稅率降至9%。2019年減輕企業稅收和社保繳費負擔近2萬億元。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總規模約2萬億元的減稅降費政策,是2019年積極財政政策的頭等大事,其中又以占七成左右的減稅為重點。
2019年總計約1.4萬億元的減稅政策中,增值稅減稅降負規模預計將超萬億元。
3月27日,財政部副部長程麗華在參加“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政策例行吹風會”答記者問環節中表示,深化增值稅改革主要包括四項內容:一是降低增值稅稅率水平;二是擴大進項稅抵扣范圍;三是試行期末留抵退稅制度;四是對生產、生活性服務業進項稅額加計抵減。
財政部稅政司司長王建凡表示,降低增值稅稅率水平、擴大進項稅抵扣范圍都能減輕企業稅負;期末留抵退稅制度可以增加企業當期現金流,減少企業財務費用。
制造業為減稅重點
程麗華表示,4月1日起實施的深化增值稅改革,制造業減稅是重點。第一,制造業適用稅率下調3個百分點,由16%降至13%,是下降幅度最大的行業之一,制造業稅負將進一步大幅降低。第二,將國內旅客運輸服務納入抵扣、將不動產由分兩年抵扣改為一次性全額抵扣。由于制造業企業相關支出的總體規模較大,受益尤為明顯。第三,制造業期末留抵稅額占比最高,將是試行期末留抵退稅制度的最大受益對象。
增值稅改革致制造業受益匪淺
在增值稅改革中,制造業一直是減稅規模最大、受益最為明顯的行業。從2012年1月1日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營改增”)試點以來,隨著納入試點行業范圍擴大,以及可抵扣的進項項目逐漸增加,制造業企業一直享受著凈減稅的政策紅利。
稅務機關數據顯示,2018年5月1日起,制造業等行業適用增值稅稅率由17%降至16%;交通運輸、建筑業等行業適用稅率由11%降至10%,由此帶來了2018年2700億元的減稅額,其中制造業減稅約945億元,占比35%。
程麗華表示,當前中國實體經濟困難較多,通過持續、較大幅度減輕制造業企業負擔,可以改善企業預期和經營效益?!背帖惾A表示,企業獲得減稅資金后,擁有更多的資源用于設備更新、技術創新和升級改造,有利于增強企業的活力和競爭力。此外,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制造業享受的減稅紅利,還將通過價格機制由產業鏈條層層傳遞,讓更多的行業受益。
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側重于制造業的減稅,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的2019年重點工作有關。2018年12月19—21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了2019年七大重點工作任務,其中第一項便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會議指出,要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要穩步推進企業優勝劣汰,加快處置“僵尸企業”。要增強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要加大對中小企業創新支持力度。
內貿運輸業受益頗多
在4月1日舉行的“中遠???018年媒體發布會”上,中遠海運集運總會計師鄭琦在回答記者關于受益增值稅改革的提問時表示,中遠海運集運從事的業務主要是外貿運輸業務,享受的是零稅率;內貿及各地方運輸業務受益增值稅改革較大。但是由于中遠海運集運體量大,規模高達900多億元,且以外貿運輸業務為主,所以受增值稅改革影響不大。
包括交通運輸業在內的“營改增”政策于2011年開始試點,至今已全面推行,且交通運輸業增值稅稅率期間經歷過兩次下調,從最初的11%降至2018年5月1日起實施的10%,再降至2019年4月1日起實施的9%(見圖)。
“營改增”最大的變化就是避免營業稅重復征稅、不能抵扣、不能退稅的弊端,實現增值稅“道道征稅,層層抵扣”的目的,能有效降低企業稅負。
“營改增”最大特點是減少重復征稅,可促使社會形成更好的良性循環,有利于企業降低稅負。企業只要提高盈利能力,就有可能進一步推進轉型發展。每家個體企業的轉型升級,無疑將實現產業乃至整個經濟體的結構性改革,這也是推動結構性改革尤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