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的船舶工業在極其薄弱的基礎上起步,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仿制到自主研發,逐步建立起門類齊全的船舶工業體系的發展歷程。經過70年艱苦卓絕的拼搏,中國已經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造船大國,年造船產量占世界市場份額達到40%左右,中國船舶工業為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產業發展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輝煌業績。
一、船舶工業體系逐步建立
縱觀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中國船舶工業的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的1978年,是中國船舶工業打基礎的時期。第二個階段從1979年到2000年,是船舶工業穩步發展的時期。第三階段從2001年到2008年,是船舶工業加速發展的時期。第四階段是2009年至今,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的調整振興、轉型升級時期。
1965年12月31日,中國第一艘萬噸級遠洋貨船“東風”號在江南造船廠建成交付。她是中國自行設計,材料、設備基本立足國內生產制造的第一艘萬噸級遠洋貨船,集中反映了當時中國船舶設計、制造水平以及船舶配套生產能力。
“東風”號
1979年12月“遠望”號在江南造船廠建成交付,“遠望”號是我國自行研制的第一代綜合性海上活動跟蹤測量站,代表了中國20世紀70年代船舶和電子工業的技術水平。
“遠望”號
1982年1月4日,出口香港包玉剛兄弟的“長城”號2.7萬噸遠洋散貨船在大連造船廠完工交付。她是改革開放后我國第一艘按照國際標準、適應國際規范、自主設計建造的大型出口船舶。
“長城”號
2002年8月31日,我國自行制造的第一艘超大型油輪VLCC在大連新船重工有限責任公司交付伊朗國家油輪公司。
我國建成的首艘VLCC
2010年,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完成造船35艘,706萬載重噸,成為國內首家年造船產量突破700萬噸的企業。
外高橋造船廠區掠影
2018年5月25日,江蘇揚子江船業集團公司交付與加拿大西斯班公司簽訂的25艘1萬TEU集裝箱船建造訂單最后一艘“達飛 金奈”號。
萬箱集裝箱船“達飛 金奈”號
經過四個階段的發展,中國船舶工業無論在基礎設施、生產能力,還是產品品種、質量及技術水平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完整的船舶工業體系已逐步建立。
二、造船大國地位初步確立
2001年開始,中國船舶工業進入了高速發展期,據統計,2000年,我國20萬噸以上船塢僅有2座,2019年,20萬噸級以上船塢達到41座,其中50萬噸級船塢6座。
20萬噸以上船塢數量對比圖(單位:座)
2008年6月3日,國家重大建設工程長興造船基地一期工程竣工,新增4座大型船塢。
位于上海市長興島的長興造船基地
隨著各家企業投資興建大型造船設施的投入使用,中國的造船能力越來越強,造船產量快速增長,2002-2011年間年均增長率達到了38.9%。
單位:(萬載重噸)
中國在世界造船界的地位也在逐漸上升,2008年,中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排名升至世界第二,造船完工量國際市場份額30.2%;2010年,中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排名升至世界第一,造船完工量國際市場份額達到43.4%。
造船完工量世界排名
中國在船舶出口上也位居世界前列,我國已成為船舶出口第一大國。
出口造船完工量
2008年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對國際航運業產生了極大影響,也波及到船舶工業,國內的船舶企業在市場寒冬中砥礪奮進,下大力氣轉型升級,謀求新的發展。
單位:萬載重噸
創新是支撐船舶企業轉型升級的主要動力,截止2005年底,我國船舶企業申請專利只有5478件,其中發明專利2161件;截止2018年底,我國船舶企業申請專利已達到86018件,其中發明專利46680件。
我國船舶企業申請專利情況(單位:項,其中黃色為發明專利)
經過不懈努力,在市場總量下降的前提下,2010-2018年,中國造船三大指標世界排名仍保持了連續第一,2018年造船完工量國際市場份額43.6%,手持訂單世界占有率43.0%。
2002年,我國造船完工量在10萬噸以上的企業只有9家,到2018年,造船完工量10萬噸以上的企業已經有38家,其中100萬噸以上的企業有9家。
2002年,我國沒有一家企業進入世界前十大造船企業,到2018年,世界前十大造船企業中我國已占有5席。
這個過程中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合資企業都做出了應有的貢獻,2018年末,標志船舶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指標“手持訂單”排名如下:
國際市場份額1.5%以上的中國企業中,國有企業3家、民營企業3家、合資企業1家,3家民營企業揚子江、新時代和韓通船舶分別排名第2、第4和第6位,3家企業全球市場份額之和超過了10%。
經過金融危機的洗禮,我國的船舶工業沒有倒下,而是走上了一條更加成熟穩健的道路,多種所有制形式百花齊放,市場競爭力進一步增強,我國世界第一造船大國的國際地位日益穩固。
三、為國民經濟做出重要貢獻
從1982年到1998年的17年中,我國航運企業在國內訂造船舶500多萬噸。這些船舶進入各大航運企業,有力地支持了我國航運船隊的更新換代,對發展我國的海運事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船舶工業船舶產品范圍的全面拓寬升級,對航運事業的支持能力得到更進一步的提升,已可滿足我國航運事業向大型化、專業化發展及承擔鐵礦石、石油等戰略物資運輸的各種需要。同時,隨著遠洋漁業、汽車出口、風電開發、航道疏浚等近年來新的需求的增長,船舶工業也隨之開發新的船型,承接訂單,保障供給。
2100車位汽車滾裝船“世江”號
絞吸式挖泥船“天鯤”號
我國首座海上養魚網箱“深藍1號”
海上風電安裝船“風電安裝者”號
船舶工業對我國海洋開發事業的支持能力也得到了明顯的提升,包括自升式鉆井平臺、3000米水深半潛式鉆井平臺、7000米深水載人機器人、大型浮式生產儲油裝置(FPSO)、大型半潛式起重船等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重大海洋工程裝備,其中FPSO已成為我國船舶工業的優勢產品。這些海洋裝備技術的研制成功,對我國深海海洋油氣的開發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勝利1號”海上鉆井平臺
世界第六代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海洋石油981號”
“藍鯨1號”半潛式鉆井平臺
天然氣是與石油比肩的重要能源,2008年4月3日,我國第一艘自己建造的大型液化天然氣船“大鵬昊”交付,有力地支撐了我國天然氣事業的發展。
“大鵬昊”號
“蛟龍”號
船舶工業為海上試驗、海洋科考、極地科考提供了多型船舶。
“實驗1號”
“科學”號
“向陽紅10號”
“雪龍2號”
船舶工業為海事、海防也建造了多型船舶。
“海巡21號”
“海巡31號”
“中國海監50號”
“中國海警3402號”
四、結束語
70年,在人類歷史上不是一個很長的時間段,但在中國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她從貧窮落后的國家蛻變為現代化國家,人們的思想、信仰、生活都發生了巨變。
船舶工業是其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也取得了值得自豪的成績,數以百萬的從業者實現了自己的理想——造船強國,實干興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