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來自yunquna.com
憑借較好的經濟性、清潔性,內河船舶采用液化天然氣(LNG)燃料受到了較高的關注,尤其是在國際海事組織(IMO)2020年“限硫令”生效日期臨近及相關環保法規日益嚴苛的背景下,LNG被認為是我國內河船舶運輸最現實、最有前景的替代燃料。在日前召開的第五屆LNG浮式儲運裝備技術論壇上,有專家就提出,我國即將迎來LNG產業發展的第二個“黃金十年”,與之相配套的LNG儲運設備、加注設施都將迎來新一輪發展。相關各方應緊緊抓住這一機遇,努力推進有關法律法規的完善,讓企業“有利可圖”,從而推動內河LNG動力船及相關產業發展。
盡管我國從2010年開始探索推廣LNG動力船,但整體而言這10年的發展速度較為緩慢,其背后原因涉及政策、市場、技術等多方面。從市場環境來看,一方面,當時行業對于內河船舶應用LNG的認識不統一,相關推廣工作涉及部門及領域眾多,致使行業缺乏明確的發展規劃;另一方面,低迷的航運、造船市場和高企的成本等阻礙了LNG動力船的發展。從制造技術來看,目前我國內河LNG動力船的性能參差不齊,實際效果并不如預期。例如,我國LNG 發動機生產廠商以國產化為主,大功率單燃料機較少,混燒式雙燃料機居多;現有主機排放、功率覆蓋與能耗等方面仍需改進,實際使用中集成化程度不高,維護保養不便。從配套設施來看,目前我國已建或在建水上船用加注站數量遠遠不夠,缺乏加注設施是LNG 成為船用燃料的關鍵障礙。這些因素都加大了LNG動力船的推廣難度。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10年的發展經驗告訴我們,發展LNG動力船不能僅僅依靠個別企業的力量,而是需要政府主管部門以及整個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形成合力,實現船、站同步發展。其中,如何調動企業的積極性是實現新一輪發展的前提,如何形成并鞏固良好的產業環境是長遠發展的保障。在當前環保壓力日漸增大的形勢下,要激發企業內生活力,引導企業從被動應付變為主動探索,千方百計讓企業在參與過程中“有利可圖”,以“經濟性”因素激發其對發展LNG動力船及相關產業的積極性。這就需要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和市場“看不見的手”相互配合,并形成更好的默契。
具體來看,一是相關政府部門應進一步做好“放管服”工作,在完善簡化報審制度、做好審批服務的同時,成立專門的水運LNG應用歸口部門,按照“歸口管理、簡化程序”原則,由統一的部門牽頭解決跨部門涉及的水利、航道、海事、港口、地方審批等方面的配合、銜接問題,簡化項目審批程序,快速推進項目建設;完善相關法規及標準體系建設,進一步明確相關進度安排,確保強制性、導向性的政策得到真正落實,為LNG動力船的營運環境、建造氛圍打開“綠燈”,從而提升廣大企業參與其中的積極性。二是要鼓勵相關企業對LNG動力船的改造、新建、加裝以及LNG儲罐、供氣系統等相關設備實施標準化生產,積極發揮引導和協調的作用,協助解決立項、資金、技術等問題。三是在LNG動力船經濟鼓勵政策方面,應針對不同的發動機技術、減排等指標有區別地、有針對性地給予補貼,或在相關環節降低資費,把錢用在刀刃上,以鼓勵相關技術和裝備的國產化,形成自我持續發展能力。需要強調的是,相關企業也應改變觀望態度,積極在標準制定、船舶技術、補貼政策方面繼續深入研究,推動行業發展體系和規范的完善,從而抓住新一輪機遇期,助推產業發展。
當前,“氣化長江”戰略正逐步得到落實,LNG動力船和沿江加注市場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要實現LNG產業鏈高效運轉,還需政府部門、行業組織、企業立足“一盤棋”思想,找到發展的難點痛點,探索差異化路徑,利用大數據、智能制造等新技術,加快產業創新發展。只有這樣,才能讓企業得到實惠、讓用戶得到便利、讓環境得到保護,形成多方共贏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