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頭理貨員是個艱苦的工種,無論天寒地凍,還是烈日炎炎,都要在露天環境中工作,記錄集裝箱箱號、集卡作業號等數據。而今,人工智能讓理貨員只需坐在辦公室里,對著電腦屏幕上的智慧理貨系統界面,處理一些特殊情況。
近日,廣州港“港口門座式起重機集裝箱AI人工智能理貨項目”正式通過驗收,標志著廣州港門座式起重機智能理貨走在了港口理貨技術創新的前列。
該項目實現了現場理貨AI人工智能操作平臺、箱號和車號的視頻流快速識別,以及現場作業視頻實時采集、監控和存儲,與碼頭系統實現數據信息互聯互通。
事實上,廣州港的做法是我國多個港口應用人工智能理貨的一個縮影。
在廣州港應用此項技術之前,由上海西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寧波大榭招商國際碼頭公司共同開發成功的人工智能智慧理貨系統已經投用。
該系統通過視覺人工智能方式對標準集裝箱的箱號、箱型、內集卡作業號、車道、空/滿集卡、裝/卸船狀態、單小箱壓箱位置、前后箱門朝向等實現了極高準確率的自主識別。這是全球首個類腦智能智慧港口系統,寧波大榭招商國際碼頭由此成為全球第一個引入人工智能應用的集裝箱碼頭。
該系統試運行一年來,寧波大榭招商國際碼頭的集裝箱裝卸,實現了從傳統的人工操作向現代的數字化管理的“華麗轉身”,成效明顯。
有關統計數據表明,當人工智能引入港口傳統理貨業務后,在作業效率、查驗箱損、理貨數據采集等物流鏈的諸多環節上大有用武之地。
由于集裝箱號橫豎排列不定等因素,以往依靠港口理貨人員記錄集裝箱號的平均準確率為92%。每班在橋吊下露天作業12小時,存在著安全隱患。2017年年12月,該系統全面上線后,集裝箱箱號的采集和記錄識別準確率己接近100%,而且識別速度很快,一秒內就能完成一輛集卡相關數據和狀態的識別,不會影響集裝箱裝卸進度。
除了廣州港和寧波大榭招商國際碼頭外,日前廈門外理在“5G港口、智鏈未來”港航交流會上也展示了遠海碼頭智能理貨項目。
在交流會活動中,廈門外理業務部、技術保障部及現場操作部門相關人員通過現場回傳的監控視頻,結合理貨操作系統為來賓展示了智能理貨項目的原理及功能。通過智能理貨應用,以信息一站式、數據自動采集智能比對、可視化影像等新技術實現船邊集裝箱作業全程監控、裝卸信息實時比對、自動核銷、驗殘電子化等,能更好地為相關各方及時提供全過程、多方位的監裝、監卸、動態記錄裝卸船全過程。
業內人士指出,通過運用港口人工智能理貨系統,一方面實現理貨工作環境改善,有效避免現場理貨安全隱患和提高理貨質量;另一方面,取代了原有現場理貨員“站位盯箱”的操作模式,實現一個理貨員同時操作兩條理貨作業線的突破,有效降低操作人員勞動強度和用工成本。同時,項目為協助海關加強外貿集裝箱的監管,實現24小時全天候通關,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撐。